《论语选读》课文解读与课后练习详解七 求诸己
(2011-10-23 10:40:40)
标签:
练习详解杂谈 |
分类: 论语选修 |
《论语选读》课文解读与课后练习详解
七
<课文理解>
本章节选的几段语录,主要写《论语》中对个人修养的论述。论述围绕个人“进德”、“修业”两方面内容,从严格要求自己,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确立目标,脚踏实地,珍惜时间,言行一致,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课文解读>
一、14·42章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6·30章说“博施于民而能济……尧舜其犹病诸”。由此看来,“安百姓”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什么关系?推而广之,“安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什么关系?“安人”和“安百姓”所达到的修养标准有什么不同?
“修己”——“安人”(安百姓)——“博施济众”,这是从个人做起到为其他人服务,再到为大众服务,逐层推进,反映出孔子“推己及人”,从个人的“修身”到为国为民的思想。孔子十分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必须自己过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立足仁义根本,才能使其他人立足仁义根本;自己做事行得通,才能使其他人做事行得通)。他还重视从小事做起,逐渐扩大,到“博施济众”。
二、孔子从不轻易以仁许人,他自己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7·34),另一方面又说“为仁由己”(12·1),“我欲仁,斯仁至矣”(7·30),二者是否矛盾?应该怎样理解“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
二者不矛盾。“仁”是孔子认为的人的最高思想境界,是“圣人”具备的根本品质,所以是每个人(包括孔子自己)一生中努力追求的理想人格和境界。但是在孔子看来,“仁”的实现是不断地从点滴做起,一步一步向理想境界迈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完善自己人格。而这一过程,又依赖于个人的自觉认识,我的心中如果向往“仁”,那么,你就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实施“仁”。孔子的这一辨证观点,启发我们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在于从个人的细微处着手,一步步发展,而不是空洞远大目标,缺乏实际。孟子提出“性善”,也肯定了每个人人性中有“善”的一面,只要坚持向“善”弃“恶”,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按西方说法是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天使”和一个“魔鬼”,“天使”不断战胜“魔鬼”,便能达到高尚的境界。
三、孔子为什么面对滚滚流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它与一般文人“见花流泪,对月伤心”式的伤感有什么区别?同“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的说法相比,“逝者如斯”的说法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孔子一生宣扬和推广他的“仁”与“礼”的主张,以实现自己建立有秩序有仁爱的理想世界,但到处碰壁,多次受困受厄,“累累若丧家之犬”。但孔子并不灰心气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因此迫切感到人生苦短,难以完成自己理想,多次发出这样的感慨。它与一般文人“悲秋伤月式”的惜时恋时相比,带有崇高和悲壮感,而非沉溺于个人功名和儿女之情中“小家子情调”。孔子的“逝者如斯”感叹,用比喻、深沉抒情式方式表达,与“岁不我与”直接抒情议论相比,异曲同工。所以后世经常引用这两段话。
<文言练习>
四、完成下列各题。
1、“宾”“客”在对举时有等次之别。宾指贵客,客指一般的客人。这种区别现代汉语里还有反映吗?举例说明。
现代汉语一般是双音节的词语,表示比较单一的意义,如“宾客”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泛指客人,而用“贵宾”、“客人”来区分尊次。
2、说明下列各句中“文”的意义,并试着把它的义项按照发展顺序排列起来。
最早的“文”是个象形字,一个人立着,胸前有交叉的图形,指古代的“文身”,因此《说文解字》认为其本义:“错(交叉)画也。”后引申为“花纹”、“天文”、“人文”、“礼乐制度”、“法令条文”、“文字”、“文章”、“完美”、“修饰”、“掩饰”等义项。所以下面带“文”的句子排列应该是:
“越人断发文身”——“文不在滋乎”(礼乐制度)——“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化经典)——“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完美)——“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修饰)——“小人之过也必文”(掩饰)。
五、读下面短文并完成各题。1、说明文中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2、把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原文略)
全文翻译:孟子对戴不胜说:“您要让您的国君学好、达到‘善’的境界吗?我明白的告诉您。(假如)有一个楚国大夫在这里,要想让他的儿子达到会说齐国话的水平,那么,让齐国人来教育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来教育他呢?”
(戴不胜)说:“(那当然)要让齐国人来教育他。”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在教育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骚扰他,(那么)即使每天鞭打他而要求他学会齐国话,(也)不可能达到目的。(如果)把他放到齐国的临淄庄、岳街去,几年后,即使你每天拷打他要让他说楚国话,也不能够了。您说薛居州是个善人,(假如)让他住在国君的身边。(那么)在国君身边的老老少少、上上下下,都成为薛居州那样的好人了,国君还会与谁去做不好的事呢?在国君的身边,老老少少、上上下下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好人,国君还会跟谁去做好事呢?(假如)只有一个薛居州那样的好人,能把宋国的国君怎么样呢?”
其中“之”字句:
1、子欲子之王之善与?
2、欲其子之齐语也。作动词“达到”(学完)。
3、使齐人傅之。作代词他(指代楚大夫之子)。
4、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与3句同。
5、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前一“之”与3句同。后一“之间”作连词(庄、岳的中间)。
6、使之居于王所。作代词他(指代薛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