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荷塘月色》中的比喻与通感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说是一篇极其优美雅致的写景散文。文章的美得益于意境的清雅、语言的清新优美、描写的生动形象,其突出表现在文中比喻与通感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致使文章流光溢彩。
下面试分析《荷塘月色》一文中比喻与通感修辞手法运用的妙处,以加深对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的理解与认识。
一、比喻贴切自然而精妙,恰到好处地把事物的神态表现出来。
作者漫步月下荷塘时,描写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形容细长、高起的样子。叶柄高高挺立的荷叶,从形状上看,极像蘑菇或雨伞。但用这些来比喻荷叶,似乎太俗,无韵味,无美感。而一联想到跳芭蕾的亭亭玉立的舞女翩翩起舞时那细长的腿,撑开的裙,这时的荷叶就有了一种飘逸,一种灵动,美感与韵味呼之欲出。
写正开得艳或含苞待放的荷花,先用“袅娜”、“羞涩”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然后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叶间零星点缀的白花,温润透亮如“明珠”,晶明闪烁如“星星”,显然十分恰当。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刚出浴时免不了有一种“犹抱琵琶”的羞涩与一种洗铅华的清纯,用此来比喻那些“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蕾,韵味自然就呼之欲出了。
描写荷塘中的月色时,“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里本体“月光”与喻体“流水”之间的相似性是从高处倾泻而下的这种情状。常理上,月光是静的,这里作者化静为动,把月光比作流动的水,仿佛月里嫦娥没完没了的将银辉如水般泼洒,源源不断地,银色的月光从高处倾泻而下,静悄悄地“泻”在这一片荷叶与荷花上。如此描写实在别有情趣。由此我们也可见出朱自清用喻之精妙。这里的“泻”一词使用尤为精当,“泻”若换成“照”、“射”或“洒”,就失去了比喻的韵味与效用了。
荷塘里浮着薄雾,因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如果是在清水中洗过,该越洗越清晰、分明,而“牛乳”是乳白色的,不洗倒分明,一洗反而朦胧模糊了。“梦”本就是虚幻、飘渺的,“笼罩着轻纱”的梦,更说明梦的虚幻、不真切。因此,这两个比喻都恰到好处地说明了青雾中的花叶,给人的是那种朦胧不清,飘渺虚幻的感觉,这种朦胧飘渺,更增添了散文的如梦如幻的意境,如诗如画的美感。也体现了作者对朦胧美特别敏感的独特的审美情趣。
月是满月,因天上有淡淡的云而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里的比喻用得比较隐秘。“酣眠”,是酣畅的睡眠,睡得很沉,睡得很香,这样的睡眠是不可少的。“小睡”即打瞌睡,学习或工作疲倦了,伏案头打个盹,稍稍解乏,确是别有风味。作者借“酣眠”喻满月的“朗照”,借“小睡”喻疏云遮掩的淡淡月色,说明满月的朗照与“酣眠”一样叫人舒心、惬意,必不可少,而淡淡的月色与“小睡”一样也别有情趣、别有风味。作者或许认为“朗照”的月色太明、太艳、太露,而淡淡的月色中,一切都显得朦胧而柔和,反而“恰是到了好处”。这同样体现了作者独特而良好的审美情趣。
写到荷塘周围的景物时,“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此暗喻中喻体是“渴睡人的眼”,“渴睡人”因疲乏而无精打采,提不起神,这“眼”是那种想睁也睁不开,睁开又很快闭上的一闪一眨的眼。一两点路灯光在密密的树缝里漏出,随着脚步的移动,或微风拂动,或身子晃动,灯光肯定是若隐若现,时有时无的,恰似一眨一闪的渴睡人的眼。此处描写似乎显出景中人的情绪低落,这也许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但这比喻却是极为传神生动的了。
二、使用通感,打通人不同的感觉,变抽象为具体。体现了作者对事物的独特感受力,也给读者一种奇妙之感。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外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指感觉的沟通、感觉的转移,也叫“移觉”。在形式上,通感多借助于比喻来表达。在描述一种奇妙不可言传的感受时,常常要借助通感来达到目的。
作者描述荷花的清香时,“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微风轻拂中,清香缕缕,时有时无,时断时续,自然是一种十分美妙的感受。但要用语言来形象地描绘表达,实属不易,可这难不倒朱自清。“高楼上的歌声”,本应是婉转动听的,只因其远而感到飘渺、恍惚,不甚真切。歌声时高时低,时起时落,美妙悦耳的感觉也就时有时无,时断时续。这里把嗅觉与听觉两种感觉一打通,似乎香中有声,声中有香。作者绝妙的笔墨,形成全新的创造。读者在阅读时,只要细心一对照、玩味,就会感到妙不可言。
描写荷塘中的月色时,“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光与影的搭配疏密有致,十分协调。这种视觉上的美感,一用小提琴上的名曲那高低错落,悠扬婉转的旋律一衬,读者脑中即时浮现出既具色彩美,又具音乐美的幽美境界,既悦耳又爽目。美妙的效果顷刻显露出来。
上述这些比喻与通感的修辞手法,充分体现了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绮丽多彩而又清新自然。若粗浅地去理解,恰似味觉迟钝的人吃到美味佳肴,或如猪八戒吃了人仙果一样,很难能品尝到其中美味处。只有细细的去琢磨、玩味,才能真正体味到其中的新奇与精妙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