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小艺:想演一次坏女人——人物系列

(2007-09-03 14:24:01)
标签:

明星动态

向楠

陈小艺

女演员

演艺圈

分类: 采访文集
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14/18/3/114fdd42e8d.jpg 

     提到外来妹的形象,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至今还是电视剧《外来妹》中的赵小云。那个带着一身乡土气息走进都市的清纯又善良可爱的女孩儿,这个角色不但成为了观众心目中永远的经典形象,也成就了扮演她的一个四川女孩,当时正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读四年级的陈小艺。

    时间过去了十余年。当赵小云天真的面孔还依然时常闪现在我们脑海中时,陈小艺却已经突然转型,开始在屏幕上塑造一个又一个不同年龄和身份的女性形象。从《军歌嘹亮》中的随军家属,到《母亲》中含辛茹苦的母亲,从《半路夫妻》中的离婚片警再到《苦菜花》中的冯大娘。陈小艺带给我们一次又一次意外惊喜。

    采访陈小艺本是为了曾在央视播过的一部主旋律作品《沃土》,那是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拍摄的一部表现“三农”问题的男人戏,陈小艺在其中扮演的画家卫琴戏份不多。但既然好不容易联系到她,当然不会错过与“母亲”、“大姐”、“冯大娘”、“秋英”和“胡小玲”更多一些对话的机会。

    陈小艺的性格一如她扮演的那些人物,坦率、耿直。当我拨通她的电话时,她的声音立刻清脆地响在耳边。我打开采访机,同时按下了电话的免提,陈小艺活泼流畅的话语就在我房间里飘荡起来。

 

 

我是一个特别真的人

    我想,每个人演一个角色应该有很多本人身上的东西,当然角色的性格或者情节是剧本提供的,但角色最后带出来的那种东西是演员身上怎么也抹不去的烙印。很多人夸一个演员说演什么像什么,或者说你就是他,他就是你,我觉得似乎都不太对。我们夸一个人是性格演员或者实力演员肯定是说他塑造一个角色很成功。跟别人不一样,但在不一样中一定能找到这个人的影子。特别是当你成功以后,你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个明星,或者成为一个艺术家,一个实力派演员之后,人们来看这个戏看的就是你。因为你身上的好多东西肯定是别人喜欢的,所以人家才会去看。我演的角色人家都会说有外柔内刚的那一面。这是观众对我的最大褒奖,他们不会评论你的演技怎么怎么样,就是说:“哎,你怎么演得那么真啊?”我觉得这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但其实演员要做到这点,特别特别难。明知道是在演戏,但我们怎么样让人家觉得那是真的。那么只有你自己最真,这个人物才会真。实际上这个东西拿到我们手里时它就是一个台词,可是我们要怎么样让观众听着不是台词?而是自己的话。所有人都在强调的一点就是“说人话”,说人物背后的话,也就是它的内涵。人们可能会觉得,嗨,说人话谁不会啊?大家都在说。其实太难了,因为这话不是你的,是作者写的。可是你得把作者写的话变成你自己的话。这是特别难的一件事情。

    我这几年可能岁数也大了,人生经历比以前丰富了,演戏经验也比以前多了。所以慢慢在拍戏当中找到了一些东西,就是回归到最简单。演戏也是一个道理。其实书就那么几本,我们把所有演戏的技巧学到手了,你后来的经验和积累、认识就是很重要的了。我们老师那会儿老讲一句话:戏如人,我觉得这特别对。你人得是一个特别真诚,特别真实的人。我这人就特真。如果生活中是一个特别假的人,我相信演戏真不了。他已经习惯了那种假的表达方式了,那么观众肯定一看就是假的。当你在塑造一个人时,我们只要把规定情景和各种东西弄明白以后,所有的东西我们都用最真的东西去演绎他,出来就一定是好的。

 

 

怕演古装戏回不来了

    实际上我对古装戏没有那么排斥,你要让我演一个《武则天》那样的,演一个《雍正王朝》那样的可以。这样的戏,是每个演员的梦想,因为它是那么厚重的一个戏。角色写得那么扎实,这样的戏每个人都会想演。可是现在的古装戏有70%或者80%甚至还多,不是这样的戏。这两年可能控制得好一点,曾经就完全泛滥。那个古装戏一看我就觉得反正我演不了。那种表演的东西,如果我去现场我会觉得我是一个傻子。我不知道该怎么演。他们那种东西可以说完全不是从心里来的。是“那样”的。所以说我跟他们完全不是一个风格。我演不了,我怕我回不来了。我怕被别人耻笑。我怎么会是那样一个角色?虽然我不富余,当然比一般人有钱,但不是那么有钱,可是我也不愿意去挣这样一份钱,古装戏实际上比现代戏的钱还要多。但是我不想。我难受,我不要挣这种难受的钱。所以我就一直没演。可能你不演人家也就很少有人找你。曾经也有很多剧组问过我。我老不去,人家就知道了,说:“她不演这样的。”人家也就不找了。所以当我拍郭宝昌的《粉墨王侯》去横店时,没人想到那是我第一次去。之前别人跟我聊横店,我说我从来没去过。那帮年轻演员都乐我,说:“你是拍电视剧的人吗?居然没去过横店?”因为几乎没有人没去过。我说:“我就没去过。因为我没拍过古装戏。”

 

演《外来妹》是运气好撞上的

    演《外来妹》时还比较小嘛,只能说我运气好,撞上了一个好东西。等于还在上大学四年级就被大家认可了。那之后大概有七八年时间我是懵懵懂懂的。20多岁,刚毕业你就成名了。实际上那种选择戏的判断能力是不行的。也没有人帮助你去判断。你碰到一个好东西是你运气好,如果运气不好可能会碰到一些很挠头的戏。现在看,我那会儿是浪费了几年。人有时候很奇怪,到了30多岁,回头再看20多岁时就会想,如果我是现在才出名,用我现在的人生经验,能不能把年龄变过来?我现在的东西仍然存在,但回到20多岁那个年龄段?实际上真正知道我该怎么做,是在生完孩子,2001年再次出来拍戏的时候。我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比那会儿要强很多了。我出来之后重新回到人们视线的是《军歌嘹亮》。很多人说我转型成功,我就乐。我从来没想过转型,也不知道怎么就成功了。我演的秋英是一个跨度戏,从年轻演到老嘛。人家说:“哎哟!陈小艺转型成功了。以前演那么一个清纯少女。”我没想过转型,但你必须转型。你以前是一个20岁的少女,现在是一个30多岁的少妇。这已经是转了的啊。你就应该演你这个年龄段的戏。

    我现在的判断跟以前不太一样,比如我看一个戏,剧本给到我手里,第一遍我会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去看,剧本好不好看?角色能不能打动我?再看第二遍时就要比较专业地去看了。就是在这个角色当中有没有我能够创作的空间?再一个我要判断这个创作群体。有时候一个好剧本落一帮不负责任的人手里也白落。好东西也会被他们糟蹋了。以前不懂这个,现在知道了。有时候一个中不溜的东西,一帮好人来拍,也能把它拍好。比如《半路夫妻》,这个剧本从第一眼看大纲就知道它是一个好东西。一个戏的成功就在于它所有的东西都好。不是只有我好,我好没有用。要所有人都好,都合适了。这个东西才会好。包括现在的《大工匠》也是这样。它有高满堂的一个剧本,再有刘佩琦、孙红雷这样的演员,再有陈国星这样的导演来拍。大家都有一股心气,一定要把这个东西拍好。所谓天时地利人合嘛。

我们现在不是年轻的时候,说没有钱了,要去挣钱啊。现在你不会有这种经济上的压力。可以很从容。比如今年我就选择了休息两个月。给自己放假,陪儿子。

 

想演一个坏女人

    每个演员都会想演一个人们心目中或者自己认为特别不一样的东西。比如我,不管演哪一类角色都是一个特别好的人,善良的人,有的即使有一些小的毛病,但最终还是一个好人。我就讲,“你们怎么没人找我演坏人?比如演一个特务,或者演一个妓女。”我觉得我可以演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形象。但是我有死角。每个演员都有。有些东西你是永远都无法去碰的。你碰了也注定会失败的。每个人的性格都是这样,有一个东西是你打不破自己的,我也会有这种东西。假如真让我演一个特务或者妓女,那我绝对没问题。或者演一个泼妇,演一个扫大街的,这些我都没有问题。但是我会觉得,别人也会觉得,不想破你的形象。所以真有那么一天我要打破自己时,我也会非常慎重。第一我能不能把她弄得很好。让观众在看的同时觉得,“哟,陈小艺还能这样?”但是观众能不能喜欢你那样的形象?因为演到现在种程度,喜欢你的人太多了。他不希望你变成那种他不喜欢的。所以演员有时候也有很多限制的。

 

崇拜姜文那样的演员

    一个好演员的标准在我看来有两点。首先得有专业素质吧,这是毫无疑问的。第二个,他得是有文化的一个演员。现在我们夸一个人说“德艺双馨”这有点挤兑人的意思,但我觉得这是要具备的。很多人可能只会演戏,别的地方很差,我不承认这样的人是一个好演员。我觉得岁数越来越大时候,智慧对一个演员就很重要。你看一个人演戏,你有时会觉得这是一个特别聪明的演员,一个有智慧的演员。比如姜文,虽然他现在不演戏了,但他是我崇拜的一个演员。你就觉得他演戏太聪明了。他怎么就能这么聪明呢?演戏有时是靠天分的,但如果你没有加很多内容给你的角色的话,那么天赋可能两三年就会没有了。如果一旦加上了我刚才说的那些东西,他的艺术生命就会很长。

    郑小宁是一个挺有魅力的演员。拍《母亲》时我第一次认识他。《沃土》是第二次,他说:“你来吧,演我媳妇。”我是因为他的原因去拍《沃土》的。拍《母亲》时,他被我们剧组许多小姑娘迷恋得不行。很细致的一个人。在现场能照顾你,对他自己也照顾得很细致。我们那会儿说,谁当他媳妇也挺好的。他演戏特别稳,你只要想要什么,他全能给你展现得特别好。

 

喜欢“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

    我是一个挺无趣的人。我好像从上中戏开始就是这么一个人。不爱玩,当然可能偶尔跟大家一起特疯。我是一个特别直接的人,所有认识我的人,可能认识十分钟夸我的一句话就是:你这人性格特别好。我可能特别爽快。从上中戏开始,一到礼拜六人家都出去疯去了。我就记得我到三年级的时候,还是礼拜六、礼拜天永远坐在宿舍的小课桌前看书。有一次一个舞美系的同学一推门看到了,说,“哎,你都三年级了怎么还这样啊?”我对这句话印象特别深。我可能唯一的乐趣就是一到星期天骑自行车跟徐帆到地安门的寄卖行,也就是现在的外贸,去买最便宜的外贸衣服。回来以后特高兴。也就这样了。好像不属于那种在玩上特有一根儿筋的人。

但是我喜欢看书和影碟。不过,我不把它当爱好了,对于演员来说那是必修课一样的了。很惭愧我喜欢看小说,听谁说最近排行榜哪些书卖得比较好,我就会去买。最近看了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前两天刚看了宋丹丹的自传。我们一拍起戏来就没时间了,一个剧本都得看很多天。影碟那是随身都带着,只要有时间就看。喜欢看欧美和韩国、法国的电影。我们家的碟多得别人都说可以开音像出租店了。没统计过,总得有上千张吧。

    我喜欢过那种“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本来我就经常拍戏不在家,所以一回家就踏踏实实地呆着,除了跟几个朋友好久不见,大家一起坐坐,喝喝茶,喝喝红酒聊聊天之外,歌厅什么的你根本见不着我。只要有可能的情况下我一定会去学校门口接铁蛋儿。学生家长都知道我。生活中我没太把自己当一个什么明星,跟别人不一样。其实很多时候你不把自己当这样也就没事儿了。演员就是你的职业而已嘛。我觉得这样我很舒服。

 

    陈小艺讲话的语速很快,且言语间毫无一丝做作。尽管我们谁也看不到谁的脸,但她爽朗地笑,干脆地说,是没有任何遮掩、一览无余的透明性格。这样的性格,你没有办法不从心里喜欢。以至结束采访好一会儿了,我似乎仍能感觉她的声音在我房间里回荡。

    十余年的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有些太漫长了,很多事情都可能发生。而陈小艺,也从在中戏时被同学认为只适合演《家》中那个忧郁的梅表姐的川妹子,变成了而今将演戏挥洒自如的演技派明星。其实,我本不想用“明星”这个词的,对于一个认真演戏的艺人来说,“明星”这个词已不能包含全部。

打开电视机,又见陈小艺。是的,电视剧《大工匠》开始了,陈小艺扮演的女工肖玉芳与她的师傅杨老三一场50年的苦恋正在轰轰烈烈地上演。

    热情、率真,敢爱敢恨,这样一个角色,正适合陈小艺来演。

 

陈小艺档案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

电视剧

《外来妹》

《风华绝代》

《海马歌舞厅》

《军歌嘹亮》

《苦菜花》

《母亲》

《半路夫妻》

《生死劫》

《大工匠》

《大姐》

话剧

《哈姆雷特》

《海鸥》

《虎符》

电影

《离婚》

《看车人的七月》

电视电影

《乡村女教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