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胡二刀
胡二刀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737
  • 关注人气: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跟鞋》,一种美丽的扭曲(2001年10月)

(2001-10-20 18:57:12)
分类: 写字儿
她们的品质是摇摆的,逢钢即钢,遇铁即铁,甚至碰金即钱。她们太容易受到诱惑了。一切的一切,就只能看她们的造化了。
   ——朱文颖《高跟鞋》
  
   《高跟鞋》:一种美丽的扭曲
  
   青年女作家朱文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高跟鞋》近日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并被列为“红月亮丛书”的第一部。它描写了在社会变革中不同女性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有扭曲有沉沦,有迷惘有抗争,也较早地完成了70年代作家向现实生活的转型。
   日前,记者对朱文颖进行了专访,现将她的敏锐与敏感、细腻与才情一一展示在读者面前。
  
   两个女人的故事
  
   问:这是你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有人说它所讲述的不是一个向上的昂扬的故事,而是一个向下的坠落的故事。你怎么看?
   答:这是从一个评论家的角度,作出一个总结性的印象。我觉得全书讲了两条线索。一方面小说讲的是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基本上是中国特别商业化的十年,社会变革特别大,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另一方面两个女主人公的十年也恰恰是从十八九岁到成年的一个阶段,她们在建立自己人生价值观念的过程中,正好遇到了社会非常物质化的变革,那么她们整个人生历程与前辈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她们的经历稍微有一点出格,要得到一些东西就得付出代价,甚至付出之后还是感到失落和精神上的迷惘。故事并不是一个完全往下落的过程,只是客观描述,不是刻意安排。
   问:女主人公一个安弟,一个王小蕊,一个坚持了一些东西,一个随波逐流,虽然你没有任何的道德表态,但骨子里还是有一个标准的。你是不是对前者肯定对后者否定?
   答:两者也并不完全是这样。王小蕊是彻底的物质化的女孩,因为这个时代很现实,她天生是一个物质时代的尤物,甚至比这个时代更加现实。她对自己物质的向往可以说是一个终极目标,就是说她没有太多的精神痛苦,她认为物质就是自己最终要得到的东西;而安弟不同,她也有一些出格的地方,但她非常明白这时代的变化,明白物质只是实现精神目的的一个手段。两者实际上都遭遇了物质时代的一个碰撞,但是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
  
   高跟鞋是美丽而扭曲的
  
   问:小说的题目定为《高跟鞋》,而且书中也多次提到高跟鞋。高跟鞋是美丽的,但这种美丽却是建立在对脚的扭曲的基础之上。以高跟鞋寓意女性,这其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高跟鞋首先是一种物质的东西,是一种女性用品。它象征富裕、华丽甚至可以说是奢迷的生活,但同时也是一种进化的象征。普通的鞋子是用来保护脚和保暖的,而发展到高跟鞋,这可能就是一种情调在里面。一方面是优雅精致生活品位的象征,还有一方面有一种扭曲的东西在里面。女人在精神和物质上有什么追求的话,她所经历的某些东西比男性更容易感到痛感,或者说那种扭曲的东西更强烈一点。高跟鞋也就是在物质和精神之前的比较扭曲的东西。
   问:记得青年评论家谢有顺这样说过:“此前(写这篇小说之前)朱文颖的小说基本上是以苏州这个潮湿幽闭的小城为背景,而现在改为上海。”一个宁静,一个喧嚣,是不是你也像一些女作家一样把上海作为自己写作的根据地?
   答:因为我小时候是长在上海的。把高跟鞋这种物质时代的象征物放在上海这种彻底商业化的都市里面可能更合适。但是我并不是把上海作为我写作的基点。我下一个小长篇完全是以苏州为背景的。之所以围绕苏州和上海,是因为这是我最熟悉的两个城市,还有一点是包括小说的背景是随着主旨而改变的。这两个城市对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商业与信念的冲突
  
   问:有人把七十年代的作家称为晚生代作家,其实八十年代的后晚生代作家已经露头了。你对不同年代的作家如何评价?
   答:年代的划分是和作家本身没有关系的。现在是一个传媒的时代,他们为了某种方便的概括,需要以此来定义一些刚刚冒出来的或是处在群体界面上的一些作者。作为作家来说,无论是七零年生的还是六九年生的,同样都用一种姿态来写作。
   与上代女作家相比,我们这一代的写作很难免要受到商业因素的影响。即使《高跟鞋》与我以前的中短篇相比也更加注意市场的困素,如可读性和情节的连贯性,及影视剧改编的可能性,其实就是技术与市场。每年出那么多书,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就很可能应会被洇没。(与此相比,)前一代的作家介入文学的动机可能更纯粹一点,商业的影响要少。
   但这不完全是一种坏处。我们七十年代的作家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正好是这个社会产生巨变的时候,以前非常严密的价值体系正在被打破,而后面的不一定被建立起来。我们接受了西方文学的一些东西,视野更加开阔,写作方式也在多变,但与前一代相比信念的东西可能要少。
  
   “美女作家”是个符号
  
   问:现在一些作家尤其是一些女作家,以自己的经历为题材来写一些自传性的文字,而你却拒绝自恋。那么你写作的灵感与创作的冲动来自哪里呢?
   答:女作家在写作上是有一些误区的。比如说市场上一些女作家比较走红,她的书比较好卖,实际上是大众对女作家的一种兴趣,我觉得还是有一些比较阴暗的东西,比如说有一种窥视的欲望,但这并不是针对文本的本身。我一向认为自己是一个女性写一些那样的(自传式的)东西,短时间内可能会有读者,但这样的作家是走不长的。只有真正把自己内心的东西打开来,一个好作家是作为一个中性的姿态出现的。
   作为我来说,写作的冲动、激发创作的灵感肯定还是你对生活的一种经历,或发生在别人身上,或是在自己身上,但这种感悟作为女性来说比较细腻比较敏感,而且作为一个作家的敏感度要比常人多一些。
   问:听说你本人有很多旗袍,各式各样的有三十多件,可见你对中式衣服的偏爱。你的思想上也很传统吗?对“美女作家”的称谓怎么看?
   答:至于美女作家,他们(评论界)觉得我是,对此我无所谓。“美女作家”是一种符号性的东西,只是媒体宣传时的一个卖点。非得对别人宣扬我是美女作家或是坚决反对都是一种姿态。如果你是一个非常清醒的作家,没有必要花费很多力量去直着或排斥。这是外界给的,与写作没有关系。当然也是在分寸之内,如果出格了再作表态。
   我觉得自己骨子里是另类的。现在社会上有一个问题,谁叫得最响谁就是另类,实际上真正的另类并不多的。就像有人讲过这么一句话:有的人即使一辈子不写作品,他也是一个作家。这样的作家是非常稀有的。另类是相当相当高级的一个词,并不是表面的张扬,乍乍乎乎的,太浅溥了,肯定有他特别独立的对世界的看法,有他的角度,并不是一些表面的东西。
   问:继《高跟鞋》之后又在写什么作品?
   答:有一个小长篇,大概明年一月份北京书市上就可以看到。
   问:你在苏州日报社具体做什么工作?
   答:搞一个文化专版。
   问:是通常意义上的娱记吗?
   答:不是,是大文化的概念。苏州日报是一个地方性的报纸,版面还是比较关注于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像苏州的一些评谈昆曲这一类的。是和旗袍有关的概念。
  
  
   作家简介:朱文颖,1970年生于上海,1996年开始小说创作,已在《收获》、《人民文学》、《作家》等刊物发表作品70余万字,并著有小说集《迷花园》、《两个人的战争》、《豹》等多部。中国“七十年代后”出生的代表性作家之一。现供职于苏州日报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