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鹰,来自乡村部落的音乐行者

(2005-11-03 18:47:24)
分类: 听音儿
    去年家里装修,请了个四川民工帮忙。他工作的方式很特别,一边刷着房子一边跟着录音机唱:“走的时候有一些抱歉,走的时候有一些牵挂,走的日子有一些忧伤,但总有一天我会回到家,回到我最亲最爱的大凉山。”歌声深邃而悠远,让人觉得来自于一个世外桃源。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歌曲。小四川告诉我,这是他们家乡的彝族“山鹰组合”演唱的《走出大凉山》。从那时起,我就牢牢记住了“山鹰”这个名字。
  2001年8月29日,听说“山鹰组合”要到河北省电视台《音乐在线》作节目,于是记者在第一时间见到了这三位彝族的小伙子。
  从“金丝鸟”到“山鹰”
  二十世纪90年代,流行音乐传入彝族聚居的大凉山。1993年,在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三位当地彝族青年拿起了吉他,开始了他们梦想的音乐之旅。没想到当时简单的自发举动,宣告了中国第一支少数民族音乐原创组合的诞生。
  回过头来看这八年走过的音乐之路,“山鹰组合”中的老大哥“老鹰”吉克曲布感慨颇多。其实组合最初并不叫“山鹰”,当时听取了昭觉县民语主任的意见,以凉山地区最常见的、声音最好听金丝鸟来命名,寄意是希望组合的声音能像金丝鸟一样动听。后来非常热爱彝族音乐的原凉山老州长阿莫尔哈发现了这个活力四射的三人组合,感觉他们原来的名字太女气,于是给他们改名叫“山鹰”。鹰是彝族所祟拜的动物,彝人自认为是鹰的后代,所以“山鹰”组合也就成了彝族音乐的忠实代表。
  有了一个确定的名字,只是迈出了商业化的第一步。如何保持发扬自己的风格呢?“山鹰”几年来坚持原创的原则,并一直没有动摇过。由于是凉山是彝族自治州,很多彝族同胞不会国语,所以一开始他们用流行的旋律,写彝语歌词。由他们自己填词、编曲、演唱的《想妈妈》一炮而红,在凉山家喻户晓,很多人都是哭着听完了这首歌。
  就这样,山鹰一路唱着走出了凉山,走到成都,走到贵州,走到了当时流行音乐的摇篮广州,签约著名音乐人陈小奇的太平洋影音公司。初到广州,他们都没有汉族名字,所以经常被人喊混。于是制作人就说,吉克曲布你大点,就叫“老鹰”吧。瓦其依合黑一点,就是“黑鹰”。沙玛拉且活泼一点,白一点,就叫“飞鹰”。(记者向沙玛拉且求证,中央台《半边天》主持人沙玛阿果也是彝族吗?拉且说他们是亲戚。)
  带着《漂人》再次上路
  到目前为止算上刚刚出版的《漂人》,“山鹰”共推出六张专辑,其中头两张《我爱我的家乡》与《大凉山摇滚》都是彝语专辑。说起自己的作品,“老鹰”没有丝毫的掩饰,他说许多老歌迷都知道,国语专辑第一张《走出大凉山》最好,第二张《离开家的孩子》还可以,第三张《火一样的人》就不行了。在鲜花和掌声之后,山鹰的创作停滞,大都市的喧嚣淹没了他们的灵感,《火一样的人》完全失去了山鹰的色彩。顿悟的山鹰在1998年离开太平洋,开始了意义深远的高地行走。他们到中国西部转了一圈,寻找那些躲在山后的声音和慢慢逝去的故事。终于,历经三年,山鹰从采风中创作的150首歌里选出10首歌,组成了这张最新专辑《漂人》。没有过多的介绍,老鹰只说了一句:“我相信不会让大家失忘。”可以肯定,这才是“山鹰”真正本色的东西。
  “山鹰”飞向何方
  三个乡村部落的土孩子,凭着对音乐的痴迷和梦想,走出了神秘大山,走进了繁华都市,成为了执着而坚定的音乐行者。“老鹰”说,成不成名并不重要,只要音乐吸引人,就有存在的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山鹰”是成功的,他们的出现带动了少数民族音乐组合的发展,全国至少有七八个这样的组合在拓展着音乐之路,其中“彝人制造”就是较有名气的一个。从另一方面讲,“山鹰”是孤独的,为了音乐他们注定居无定所,暂时漂泊。记者问年龄最大的“老鹰”,有没有想过找一个栖息的地方休息一下,组一个家庭。他说这个问题从来没有想过。“老鹰”从小就父母离异,他与弟弟在乡下相依为命,又当爹又当妈把弟弟养大,尝尽了人情冷漠,可以说那首成名曲《想妈妈》道出了兄弟俩的心声。虽然现在“山鹰”出过专辑,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我也不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期待着有一天‘山鹰’的歌曲就像罗大佑的歌一样自成一家,像王洛滨的音乐一样完美而永恒。在这一步到来之前,就这样一直唱下去,有可能到40岁。”说起这些的时候,“老鹰”眼里分明有泪光闪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