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河北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的一名女生跳楼自杀。据报道,这位女生是河北石家庄人。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位女生的自杀,可能是此前一起自杀事件的连锁反应。
这起自杀事件发生在石家庄学院,该校一名来自威县农村的大三女生刘伟前不久自杀身亡,并留下了多达10万字的日记。日记显示,令刘伟自杀的直接原因是找不到工作。
刘伟自杀一事引起了广泛关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保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王亚栋在接受中国政府网访谈时就此发出感慨,并称将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指导与服务。
王亚栋称,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形势严峻。并且,当前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
2009年将有610万高校毕业生,再加上历年的累积,今年要求就业的高校生达到700万人以上。
河北石家庄是我的家乡,所以这两起自杀事件尤其令我心痛。并且,我也来自农村,而我们村庄现在的大学生比我那时多了很多,但每年都有人找不到工作。
然而,我们找不到工作真的是刘伟自杀的主要原因吗?
刘伟为什么会自杀?
最显而易见的原因是找不到工作。刘伟是一名大专生,大三是毕业的时候,而她的日记中以下一些片断显示,找不到工作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如果我没有上大学,可能会遗憾一辈子,而现在上了大学,快要毕业了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更觉得遗憾。”
“逃避现实,是最无奈、最懦弱、最愚蠢的表现,而现在的我却一味逃避。想辍学,可又一想,亲人、邻里会怎么看,堂堂正正一个大学生竟然连个工作都找不到,面子又往哪放……总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不出来了,总想一直睡着不要醒来,因为醒来就要面对现实。我该怎么办?自己已无法主宰自己的人生。”
“不能再这样折磨自己了,再这样下去非得崩溃不可,总是胡思乱想,害怕找不到工作,心里总是一百个担心,结果,恐怕什么也干不成,一无所用。”
“在别人看来,你们大学生都可以找到一份舒适的工作,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真正做了大学生才知道远非如此,工作是何其难找,未来又是何等渺茫。一切都是个未知数!”
报道称,刘伟春节期间甚至都没回家,一直在忙着找工作,但没有结果。并且,不仅是毕业后的正式工作难找,甚至假期找一个兼职都不容易。2008年暑假,刘伟想做兼职的话务员,去了发现有200人报名参加。
就业压力大是一个很现实的因素,而且加上大学严重扩招和金融危机的爆发,令作为一名大专生的刘伟找工作的压力比以前更大。
不过,这一切仍是诱因而已,而不是令刘伟自杀的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在她的心里。
心理治疗中有一个著名的ABC理论。A是Affair(事件),B是Belief(信念),C是Consequence(结果)。通常,我们会以为,是事件直接导致了我们一些行为或情绪,即认为是A直接到了C的产生,但其实,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信念导致了我们这些行为或情绪的产生,也即是B导致了C的发生。
在刘伟自杀一事中,C即自杀,而A则是就业压力大,至于B则是她自己的内心。通过对她日记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是她内心的一些东西令她最终选择了自杀。
小标题:
我没找到刘伟的整本日记,只是看到报道她自杀一事的媒体对她日记的摘录,而这些摘录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1.处处都是自我谴责和自我否认;
2.情绪非常低落;
3.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来;
4.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
……
这些特点显示,她应该是有相当严重的抑郁。如果非要做一个诊断,她应该是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抑郁常可理解为内在动力的消失。
自杀前的最后一篇日记中,她写道:
“感觉好累,好累……每天都感觉不到生活的美好,看不到未来和希望……总是没有信心,没有目标,过一天算一天,不知道前方的路如何,就这样消极地度日……再这样下去,不知道将是什么样的恶果。”
去年国庆节期间,她做兼职,却连最简单的事情都做不了。对此,她写道:
“本想利用十一期间搞促销,今天去商场学习,看似低级简单的活儿对我来说却是那么难,我连洗衣机的功能和型号都记不住,大脑完全迟钝了,连最起码的与人打交道都不会。一个大学生,最终却什么也干不了,整天抱怨这个,抱怨那个,眼高手低,粗活不屑干,细活又找不到,结果是什么也干不成!这就是一个大学生的悲哀!”
前一篇日记中的“很累很累”在她日记的其他地方也出现过,而“大脑完全迟钝了”以及什么都记不住,这都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
对于比较严重的抑郁症患者,药物治疗可以及时改变他们的负性情绪,并适当改变他们看待事物的消极取向,但至少同样重要的是,去认识ABC中的B,也即抑郁症患者消极的内心世界。
以前,当“神经衰弱”一词流行的时候,很多神经科医生或心理医生,喜欢给求助者冠上“神经衰弱”的词汇,而当“抑郁症”一词流行后,“抑郁症”这个词又占据了类似的地位,仿佛是找到了抑郁症的诊断,就找到一个终极答案似的。但仅就心理治疗而言,或许必须找到更深层的原因,治疗才会有效。并且,一个敏锐的心理医生会发现,每个抑郁症患者的抑郁,都是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性的。
刘伟为何会抑郁呢?她的日记给出了答案。在自杀前最后一篇日记中,她写道:
“要毕业了,我却不知道如何主宰自己的人生,自己成不了自己的主人,而是奴隶,只在压力中度过,能不痛苦么?”
“每天都在做一些心不甘情不愿而又不得不做的事,总想着逃避,却又不敢逃避,硬着头皮去做,总是很痛苦,无助,都大三了,眼看就步入社会却变成了这样,实在是可悲啊!花着钱浪费着青春……可悲啊!”
另外一篇日记也有类似的表达:
“一个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如今我的大脑好像失控了似的,每天过着不情愿的生活,一看到课本就头疼,想着挣钱之类的,而且压力特大……”
这两段文字综合到一起,可以看到刘伟最核心的一个矛盾:做自己,还是做别人。
更具体而言,这个矛盾的意思是,学习和找工作这些看起来正确的事情,并不是刘伟心甘情愿要做的事,而是她迫于压力不得不做的事。也就是说,她之所以做这些事,是在执行别人的意志,而非她自己的意志。
那么,她自己的意志是什么呢?这在她所有的日记中,只有一丝很微弱的表达:
每天压抑着自己,想要出去疯,出去喊,可又不知道该向哪……
做自己这种内在的动力太微弱了,甚至微弱到连自己都找不到,都感觉不到这种内在的动力,我想,这就是刘伟抑郁的含义了。

剥夺孩子自由,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精神生命。
小标题:
从表面上,导致我们做事的动力分两种:从内而生的动力,外部传来的压力。
但实际上,真正驱动我们做事的动力只有一种——从内而生的动力。之所以外部的压力会看上去有效,是因为外部的压力会获得我们内在的认可。
譬如,父母给我们压力,我们看似是在父母的压力下去做事了,但其实,真正内在的动力是爱与恐惧。我们爱父母,不想让他们失望,所以他们施加压力会成功。我们恐惧父母不爱我们,所以一样会在他们的压力下去做事。
这个道理可以引申到很多地方。现在,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都比有正常工作的大人们累多了。通常的上班族,每天是早上9点钟上班,下午5点或6点下班,晚上可以休息或娱乐。但孩子们呢?假若将学习也视为工作的话,甚至很多幼儿园的孩子的工作强度都要远大于成年人,而中小学的孩子们的工作压力已普遍高于成年人了。
这种变态的局面,是我们整个民族目前面临的最巨大也最可怕的问题之一。假若这个局面不能得到改变,我可以断言,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孩子们自杀的频率会越来越高,这可能将是“精神上被杀死的一代”。
其实,太多孩子的自杀首先是“精神上被杀死”。先是父母,然后是学校,随后是整个社会体系,不断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头上,而给孩子们留下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少,他们的意志得以施展的空间越来越少,这就是“精神上被杀死”。
当精神上被杀死后,一个人就会觉得,他的动力消失了,他对一切失去了兴趣。虽然他意识上知道,必须学习,必须工作,这样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才算是一个正常的人。但是,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发动机熄了火的汽车,已很难启动了。
伴随着动力感消失的,是虚无感,是无意义感,会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而且会有不存在感。看起来,自己是活着的,但自己都感觉不到那种踏实的存在感了。
这个时候,如果外部世界再多一些压力,这个人就会走向自杀。但自杀只是这样一个过程的最后结果,而这个过程,已经进行很久了。
如果明白了这一切,就会明白刘伟的感叹“我却不知道如何主宰自己的人生,自己成不了自己的主人,而是奴隶”以及“一个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句话的表面含义是,刘伟“想做的事”是看课本和挣钱之类的事,但在我看来,这句话更深层的含义是,刘伟可能一生中一直都“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人的自由意志无比重要。同样一件事,如果是我选择的,那么做起来会动力十足,但假若是别人强加给我的,那么做起来就会是一种压力。用刘伟的话说,前一种做法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而后一种做法是“做奴隶”。
试问,现在有多少孩子能在学习上“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呢?
我是1992年考的大学,那个时候,我们的自习课是真正的自习课,学什么全由自己安排。当我发现我在课堂上自学的效率远胜于听老师讲课时,我都可以在课堂上自学,而很少被老师干涉。
但后来,我所在的那所高中,以及无数中小学,逐渐发展成一种风格,好听一点是军事化管理,难听一点是监狱。很多学校的学生们不仅出门都不容易,甚至连学什么和怎么学都被规定好了,自习课也不再是自习课,而成了各科老师的战场,他们都抢着将一些自习课变成自己的课程。
当然这种风格早在家庭开始了。一开始,当听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时,我以为只是一个玩笑,但很快发现这不是一个笑话,无数父母从胎教、幼教就开始拼命了,当孩子出生后,他们在每一个细节上安排孩子,让孩子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
学习是正确的,找工作是正确的,做有用的人是正确的,做一个好人是正确的……然而,当这一切都是父母、老师或其他大人强加给孩子时,就会收获两个结果:要么是孩子的精神被杀死,要么是孩子们变得无比逆反。
刘伟自杀的悲剧,表面上看,是被工作难找的压力击跨的,但从根本上看,她是被家庭、学校和社会所杀死的。
要防止这一类悲剧的发生,根本性的解决办法是,一开始就给予孩子自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其实,一旦我们允许孩子这样做,便会发现,那些拥有最多自由的孩子,他们的选择,不仅对他们是好的,对家庭和社会一样是好的。
在这一点上,家庭至关重要,如果父母能给孩子充分自由,让孩子学会尊重自己的自由意志,那么孩子会在应试教育的狭窄空间里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当然,如果学校乃至整个教育体系也能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志的话,那会是非常大的帮助,甚至还会拯救一些在家里被严重压抑的孩子。
我个人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可以是两个独立的部分,优秀的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避免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而优秀的老师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在家庭中没有学会的独立和自由。
如果刘伟还在世,我很想对她说,你不是想出去疯,出去喊吗?那为什么不做?!去吧,寻找你内心深处的声音,尊重它们,实施它们。或许,它们一开始是有破坏力的,看上去是不好的。因为一开始,这种声音总是和管教自己的人对着干的。譬如父母越想让自己做好人,自己这种声音就越想做坏人。
你可以做一些不是那么有破坏力的事情,不要被叛逆的声音彻底征服,进入你的内心深处,那么最后你一定会听到,你内心深处那种想做自己的声音是非常美好、非常有创造力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