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护念,无所住
(2008-12-04 15:54:04)
标签:
金刚经南怀瑾杂谈 |
最近开始读南怀瑾的书,已读完《小言<黄帝内经>》,正在读《金刚经说什么》。
大学的时候,读他的书有些抵触,现在这抵触没有了,挺喜欢,尤其是《金刚经说什么》,后者是我读的第一本佛经。
在这本书中,“无所住”屡屡被提起,如“应无所住”、“心无所住”等,重要性自不必说,而“善护念”提起得要少一些,但南怀瑾将“善护念”称为“金刚眼”。
所谓“金刚眼”,意思是金刚经中的核心。
这两句话非常平实,非常简单,也非常有意思。
善护念,在我目前的境界看来,也就是我常讲的自我觉察。意思是,好好的去看护你的心念。
无所住,应该不用多解释了。
这两句话放到一起,大致理解为“不带任何批判、否定乃至分析,好好的看护你的信念,这样一来,心念来了又走了,不会住下来”。
一个朋友对我说,她在的一个读书会中,很多人将善护念的“善”视为“善心”,而将这个词汇视为“用善心去守护你的心念,尤其是那些恶念,一旦升起就要用善心去斟破它”。
这该是一种误解了,这种理解中有了分别心,树立了“善”的同时也就催生了“恶”,这种二元对立的方式并不能导致所谓“恶念”的消失。相反,试图消灭所谓的“恶念”反而会使得“恶念”滋生,并导致内心严重分裂的产生,这样一来,这个“念”不仅不会走,反而会住下来,住在我们的心中,住在我们的身体上。
如果是不带任何分别心、不做任何评判、不做任何抗拒……,只是看着这个心念(可以是念头、情绪乃至任何体验)的流动发展,那么这个心念无论表面上是好还是坏,都会来了又走了,而不会住下来,我们也不会被一个心念所限制。
我短短几个月的咨询也发现,差不多任何一种明显被压制的心念,都会对应着一种身体的疼痛和心理的痛苦,这就是“有所住”了吧。这些心念之所以住下来,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当事人处于种种原因将其视为“坏”。要化解这些痛苦,可以使用一些法,但最好的,就是纯粹的“善护念”。这时,那些有过巨大痛苦的人,可能会显得非常痛苦,甚至有强烈的要死去的恐惧,但假若这时仍然能够做到“善护念”,那么最终会在一瞬间解脱。
我最近的文章中,讲了我自己的一些体验,可以显示这一点。我的痛苦比较轻,或许说服力不大,但我的文章《最纯的悲伤帮你告别悲惨往事》中的Z,她的故事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这个道理。她纯粹地痛哭了一场,一下子就从悲惨童年中解脱了。
痛苦总是伴随着恐惧,我们不敢从自我层面的恐惧中掉下去,但假若我们敢掉下去,我们就会跌在“上帝”的怀抱中,或者说,跌在“灵性”或“自性”的怀抱中。
我建议大家“善护念”,不过也得承认,我在咨询中尚不敢这样做。因为有时那痛苦显得如此沉重,似乎不找一些办法托着来访者就会崩溃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