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打算推荐国内著名的哲学家刘小枫的著作《沉重的肉身》。
如果真推荐它,那么这是我推荐过的书中最艰深的了,而且也是第一本非心理学的著作,而是一本论理学的著作。
刘小枫说,论理学有两种:理性伦理、叙事伦理。那么,这本书就是阐释一些大师们的叙事中的伦理的。
譬如,小说《牛虻》中的伦理;米兰·昆德拉的名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伦理;波兰著名导演基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双面薇娥丽卡》和《十诫》中的伦理;卡夫卡的个人挣扎中的伦理……
这本书,我读了三遍了。
第一遍,应该是本科大三、大四的时候,当时在思考爱情,困惑得不行,在北大旁边的国林风书店里看到这本书,读了第一页就被吸引住了,觉得它可以解开我的一些困惑,于是买了它。当时,还不知道刘小枫是谁。
但这本书太艰深了些,那时很多内容都读不懂,但能隐隐约约读懂的那些部分,已经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遍,应该是在来广州后读的。
现在正在读第三遍,觉得几乎能读懂这本书中所有的内容了,想说,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伦理学的书。
书的最后一句是这本书的答案:不仅有美好的感情,而且这感情不可轻慢、猥亵。
我最喜欢的段落,是这本书中最“浅显”的部分,即解读《牛虻》的部分。《牛虻》的作者丽莲肯定不是这么看她自己的故事的,但我认为刘小枫的解读的确更好,而且好得不是一点半点。请看下面的摘录:
第二部分:牛虻、父亲、情人和他
26.当一个人生命被感觉为破碎时,应该如何生活?
个人情感受伤的事太寻常、也是太人性的事。生活不是按照理性的设计或个人的美好愿望发生的,而是各种意外机缘杂凑出来的,总会有一些人因人性的软弱而伤害别人,有一些人因无辜的懵懂而被伤害、因平白无故情感诚挚而受伤。
30.琼玛的痛苦,是我的痛苦,如果我能抱慰琼玛的痛苦,就是我的幸福。
31.一个人自己遭遇的不幸或自己无意中造成的不幸,远远超出了人的情感定义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人们期待生命中幸福的相遇,而一生中遇到的大多是误会。生活是由无数偶然的、千差万别的欲望聚合起来的,幸福的相遇——相契的欲望个体的相遇是这种聚合中的例外,误会倒是常态。
误会就是不该相遇却相遇了,本来想要遇到一个你,却遇到了一个他(她),该归罪于谁呢?个体欲望的实现需要一个对象性的你,一旦我的个体欲望把一个他(她)的个体欲望认作是我需要的你,误会就出现了。
在我的生命想像的欲望中你与他(她)的错置,就是误会。
除了我的欲望想像的自我误解,人们无法为人生误会找出归罪者,也无处提出起诉。
32.误会是生命的自然状态,走出误会才能转入生命的自在境地。人只能在谅解和赦免中走出误会编织的生命之网。谅解不是遗忘,强迫自己遗忘自己的受伤或不幸,等于自己的受伤或不行还在继续伤害自己。
谅解伤害你的人或赦免自己偶然造成的过错,其实意味着:活着,但要记住,意味着生命的爱的意志比生命的受伤更有力量。
谅解不是说受伤算不了什么,别人对我行的不义算不了什么;赦免自己的偶然过错,也不是说过错算不了什么,而是把我遭受的不义和不幸或我的过错导致的不幸转交给了上帝的爱,这爱是上帝为了承负世人不能承负的苦楚在自我牺牲中付出的。
人自身并不具有谅解和赦免的能力,只有在上帝的爱中,人才获得了谅解和赦免人为的和自然的伤害的能力。
34.性情的相契才是幸福的相遇,找寻我的生命欲望所想像的你,就是找寻相契的性情,这比在大海里捞针还难。
36.琼玛读到牛虻的那封遗书,哭得死去活来。她为失去牛虻而哭,我还是要抱她,让她感觉到心碎的时候,仍然有人爱她。爱一个人,对我来说,就是无论如何让她觉得有一个人与她一起共享幸福和分担苦楚。
38.人,往往只是为了一丝细小的情感而抛出了整个生命,在情感的某一个尖锐点上牺牲了一生的幸福。
41.牛虻的父亲、情人和默默爱她的情人都令我感动,只有牛虻不再让我激动,我觉得他是可怕的。
要是能像玛梯尼那样去抱慰琼玛的哭泣,该有多好;要是琼玛早点从自己愚情般的痴爱中醒过来去抱住玛梯尼,该有多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