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目标撕裂的弑父大学生(续)

(2007-01-04 01:07:07)
分类: 婚姻家庭
这篇文章,是在上一期文章的继续,这两篇文章都在分析广州某大学的大学生董为什么弑父。上期文章最后,我们谈到一次“单恋”的结束给董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令他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变得异常敏感多疑。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和董的童年息息相关。8岁时,他的妈妈因癌症去世,他永远失去了挚爱的妈妈,而失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失去心理上的妈妈,这让他又一次遭受重大的打击,并可能令心理出现严重的退行。


失恋相当于又一次失去妈妈
据董的律师胡福传说,小时候,董父读博士数年不在家,董在妈妈、姥姥和姥爷身边长大。董父对儿子很严厉,有时会打骂他,但他较少在家,而董母、姥姥和姥爷对董非常疼爱,所以他的童年应该基本幸福。
但妈妈的去世改变了这一局面。一旦亲人去世,健康的应对方式应该是,其他亲人团结起来,一起应对这一悲惨的局面,最后大家都接受亲人已经去世的事实,并从心理上完成对去世亲人的告别。但是,董的家庭显然没做到这一点。胡福传说,董的书桌上有妈妈一张照片,栩栩如生,“这个家庭常说起他妈妈,我认为这样子不好,因为这样就无法告别过去。”
不能告别去世的亲人会造成很多恶果,其中之一是,我们免不了会幻想他们还活着,如果常年沉溺于这种幻想,那就会严重破坏我们对现实的认识能力,并有可能发展出错觉乃至幻觉来。董的一篇日记显示了这一点:
招手,的士停,妈、姥,一刹那,天与地!
这篇日记让我怀疑,他是在打的士的那一刹那,产生了幻觉,看到了已经死去的妈妈和姥姥在一起。
这当然不是现实,而是他内心的渴望。重型精神疾病患者的幻觉,多是其内心世界向外的投射。董产生上面幻觉,正是他未接受妈妈已去世的这一心理特征向外的投射。亲人刚去世的时候,我们常恍惚觉得亲人似乎仍在自己身边,这是很正常的必然反应。但最终,正常人都会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一事实,而这种恍惚感也会随之消失。相反,假若我们一直都未真正接受这一事实,那么这种恍惚感长久发展下去,就有可能会发展出幻觉来。

失恋或让他退行到婴儿状态
在董的案例中,与这种幻觉相伴随的,还有敏感多疑。敏感多疑意味着什么呢?
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敏感多疑是一岁前的婴儿的特点。许多人喜欢不到一岁大的婴儿,觉得他们乖极了,非常好玩,好像非常有安全感。但心理学的观察发现,这一阶段的婴儿其实是极其敏感多疑。
这不难理解,因为他们什么都做不了,一切都要靠别人照顾,所以他们对别人——主要是妈妈的动向非常敏感,他们必须靠猜疑来推断妈妈的行为。假若他有一个“好妈妈”,那么这种敏感多疑的心理特点最终会基本消解,假若他有一个“坏妈妈”,经常对他不管不顾,那么他就无法克服敏感多疑的心理。
此外,如果遭遇妈妈去世或失恋这种重大的打击,一些人也会暂时退行到这一阶段。这种退行也是对现实的否定,即我不承认我已经失去了“她”,相反我要变成一个什么都不能做的婴儿,因为以前我变成这个样子的时候,我赢得过妈妈的爱。
董的情况很可能正属于此类。首先,亲人没有很好地帮他直面妈妈已经去世的这一事实,这让他一直没有从妈妈去世的伤痛中真正走出来,他从而也没有获得应对这种挫折的能力。相反,这倒成了他最脆弱的一点,非常经不起打击。所以,当他认为自己失恋后,这种失恋就意味着再一次失去心理上的妈妈,于是他再一次崩溃了。

变成超人,那样就不疼了
胡福传说,董母去世后,董父非常内疚,他从此再也没有对董动过一个手指头,直到2005年9月21日才破天荒又打了他一耳光。我怀疑,在董母去世后不久,董父还有另一种心理机制:我发誓要把董培养成人,那样就对得起在九泉之下的太太了。
这是我们社会常见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我们没有让孩子学会面对死亡,相反我们试图让孩子逃避死亡带来的痛苦,而常见的逃避方式就是,给孩子树立一个又一个的新目标,最后让他变成一个“超人”,仿佛这样就算是不悔了。
这当然只是一种猜测,但通过董的日记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这成了董用得最多的心理防御机制。一旦遇到什么挫折,不管其是生活上、学习上还是体育上的,他都会告诉自己“坚强起来,不要伤心”,然后立即给自己树立一个很高很高的目标,随即精力都集中到目标上,而仿佛真忘记了痛苦。
失恋后,董也是这样做。2004年7月22日,他在日记中给自己树立的目标是:“冲去北京!冲过750分!”不仅如此,他的字又重新有了正楷体的味道,比前一段时间清晰了不少,只不过仍然是软沓沓的。
目标是他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而相应的,这一次失恋带来的痛苦最大,为了逃避这个痛苦,他在这个暑假付出的努力也是最大的。这种努力也带来了很大的成效。
2003年9月27日,他游泳上拿了一个第一,一个第三。
2003年11月1日,期中考试成绩公布,他考了全班第一!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太棒了!”
2003年11月10日的日记显示,他第二次拿到计算机奖项,是二等奖!此外还拿了五张运动会的奖状。
做第一的感觉真好!他在日记中感叹,但随即又写道:“我害怕下次跌倒!”

“妈妈,保佑我吧!750分!”
仿佛就是为了印证他的担忧有道理似的。到了期末,他的第一丢了,这还只是开始。2004年4月1日,高考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一模成绩公布,他的标准分是638,这让他大受刺激。
2004年4月4日一早,他去了银河公墓,并在当天日记中写道:“妈妈,保佑我吧!750分!”
2004年6月5日,高考即将来临。最关键的考验即将来临了,而他的精神状况也严重恶化,幻觉更加严重了,他在日记中写道:“‘添记’的大姑,图书馆的管理员,都在我眼前出现。”
2004年6月30日,他问到成绩:605分。这显然是一个打击,是高中三年来最沉重的一次打击。随即,和以往一样,为了逃避这个挫折,他又立即树立了新目标:
在7月份里,我要把大学的课程全部学完
随后,他接二连三地知道了同学们的成绩,很多人比他出色,这让他一次又一次遭受打击。这时的每一次打击都是一次重击。相应地,他又树立了更多更宏大的目标。2004年7月2日的日记中,他一口气为自己树立了十几个目标:
1.照顾好家里的亲人——姥姥、姥爷、爸爸等
2.找一份热爱的工作
3.年薪过一百万人民币
4.拥有自己的社会地位
5.掌握一口流利的英语
6.在重点大学读硕士、博士
7.考取奖学金
8.成为二中荣誉校长
9.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0.买一辆奔驰给爸爸
11.周游世界
12.拉一手优秀的小提琴
13.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
14.英语四、六级获得优秀
15.锻炼一副好口才
16.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均拿全国的奖项
17.(空)

这是一个凌乱的目标体系,不分轻重,没有顺序,想到什么写什么,就像是一个做白日梦的孩子,在随手涂下他白日梦中的伟大幻想。

我甚至无法区分事实与幻觉
当然,这所有的白日梦,都是为了逃避高考失败这个不能承受的现实。
既然有如此宏大的目标,当然要付出可怕的努力,董也在这样做。高考后的暑假,对一般学生而言,是一个真正的暑假,但对董而演,只是高考的延续,他制定了一个魔鬼般的日程表:6时30分起床……
董父显然也非常失望,2004年9月5日,董在日记中写道:
爸爸说北大清华已是泡影,我不这么认为,比赛才刚刚开始。
Nothingisimpossible(英文,意思即“一切皆有可能”)!
但是,他的身体,他的情感,他的那个“内在的小孩”,已开始彻底拒绝接受他的头脑、他的理智、他的“内在的爸爸”的指挥了。
2005年2月14日,他写下最后一篇日记,鲜明地反映出,幻觉已彻底控制住他,他已完全崩溃了:
从晚上12点到凌晨4点,眼前都是图像!简直是令人难以想象!人仿佛站在高三的楼梯上,仿佛在对着高三的同学说话,仿佛当时传入我耳朵里的声音,加工后又展现在我耳里。图像、图像,眼前都是有质地有感觉的图像。我甚至无法区分事实与幻觉。
他的姥姥、姥爷则称,那一段时间,董明显不正常。一次夜里,他跪下求姥爷把门锁紧,因为高中校园的“黑帮”有人进来追杀他了。这表明,以前对别人的敏感多疑,现在已发展成被迫害妄想,和幻觉一样,这种被迫害妄想也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在一家道观杀10人的邱兴华,将小任湘摔死的郭云,他们都有被迫害妄想。

“内在的爸爸”消失了,压力感也随即消失
董父也发现了孩子的不对劲,他劝儿子看心理医生,但儿子表示反对后,他放弃了这个念头。胡福传说,他之所以放弃,是因为觉得儿子的情况有好转。
但这好转显然只是假相,董在自己破碎的世界里正越陷越深。不久,他从学校退学。
董父反对儿子退学,但显然他已无法影响儿子,无奈之下接受了儿子退学的决定。胡福传说,作为答应的条件,他要求儿子去复读,并且已为儿子联系好了一所重点高中。董身上那点残存的“理智的我”最后一次答应了父亲的安排。
但是,董身上的“情感的我”、“身体的我”或“内在的小孩”显然都不想再去过那种魔鬼般的生活,什么大学啊、留学啊等目标已彻底不能再影响他。退学之后,他开始过起很放松的生活来。
董父无法接受儿子违约,他多次催儿子去那所重点高中复读,董一直没有答应。2005年9月21日,父子俩最后一次为复读的事情发生争执,董父气急之下打了儿子一个耳光。第二天,他死在儿子的刀下。
从种种迹象判断,董已确定无疑地患了精神分裂症。不过,像他这样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幻觉和妄想有很鲜明的心理意义。他杀掉父亲,也有其鲜明的心理意义。
在被审判的过程中,他说到,杀掉父亲之后,他感到非常轻松。为什么?
因为爸爸就是目标的化身,他那么严厉地要求自己,其实是他的“内在的爸爸”在严厉地要求“内在的小孩”。
那么,杀掉现实的爸爸,也意味着杀死“内在的爸爸”。“内在的爸爸”没有了,压力也随着那个庞大的目标体系一起消失了,而轻松感也随之而来。

反省:他们,错过了什么?

这是一个悲剧,但并不只是那个耳光导致的悲剧,也不只是董高考失败导致的悲剧。实际上,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它现身于现在,却扎根于过去,是这个家庭遭遇的一系列苦难,以及这个家庭的高压动力系统,所导致的悲剧。
这是一个悲剧,但并非是一个不能阻止的悲剧。如果董的家人——主要是董父——做到了以下几点,这个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一、不逼他复读
每个孩子主动做出退学的决定时,其背后一定有重大的心理因素,而且一般都是很不堪的心理因素。这时,家人应该首先去理解他,而不是急着去做什么正确的决定。董之所以退学,是有着强烈的挫败感,且其神志已不正常,他这时退学是正确的选择,因为他太累了,他需要休息和调整。这时,董父逼儿子赶快走上“正路”,其实是在逼儿子重新陷入到他无法承受的压力和挫败感中去,这最终令儿子开始着手做弑父的准备。董说,他并不是因为2005年9月21日被父亲打了一耳光才想到弑父,他其实事先已做好准备了,目的是不让父亲再烦他。

二、送他强制治疗
被迫害妄想和幻觉是重型精神疾病的典型特征,即便不是精神分裂症,也一定是非常严重的精神疾病。一旦有了这些症状,就意味着一个人已到了精神失常的地步,而且他们无自知力,会把自己的妄想和幻觉当真,并据此做出相应的举动,很容易伤及自己或他人。家人应当机立断,强制送其做治疗。这时,一般的心理医生无能为力,必须送专门的精神病院接受药物治疗。并且,不必征求其意见,因为他一定会认为自己是正常。
2005年春节前后,董的父亲、姥姥和姥爷都发现董严重失常,如果这时他们把董强制送精神病院接受治疗,起码弑父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三、化解高考之痛
高考成绩发布后,董异常痛苦,他试图用树立一系列的高目标这种方式来逃避这种痛苦,但因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听到同学们的高考成绩,于是不断受到强烈刺激。这时,如果董的亲人能理解他的痛苦,那么董可能就不会那么快地陷入崩溃。但董父显然没做到这一点,他未直接批评儿子,但董在日记中多次写道,父亲对他的成绩很失望,父亲的这种失望,强烈地加剧了董“内在的父亲”对“内在的小孩”的谴责。

四、不让他太好胜
董非常争强好胜,在学习之余,他还在练游泳、学电脑,这三个项目是他花精力最多,但他的问题是,他把一切都完全当成了比赛,目的都是为了“让人刮目相看”,只要有一个人比他强,他就有强烈的挫败感,甚至用“被杀了”这种语言来形容。这让他不顾一切地拼命投入精力,而完全不顾自己身体和精神的承受能力。
日记显示,到了高三后,他经常一游泳就感冒,一长跑也感冒,这显然是身体在对他说“不”,在告诉他要适可而止,但因为他太争强好胜了,以至于完全听不到身体发出的这种信号。
如果理智不顾情感,精神不顾身体,“内在的父亲”不顾“内在的小孩”,那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就是分裂!
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理智压住了情感,精神压住了身体,“内在的父亲”压住了“内在的小孩”。但情感、身体和“内在的小孩”终究会反抗的。如果理智彻底否认情感,那么情感在反抗时,也会彻底否认理智。这样一来,我们的人格就会出现崩溃,所谓的“精神分裂”也就是这个意思。
孩子不是超人,我们不要在教育上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这种错误。并且,当孩子不顾一切地学习时,做父母的不要太高兴,而应当提高警惕才对。如果董父懂得这个道理,劝儿子不要那么争强好胜,那么高考失败就不会对董造成那么大的伤害。
甚至,如果董不那么争强好胜,他或许就不会高考失败。

五、化解失母之痛
亲人意外去世,对任何一个家庭都是重大打击,幼小的孩子们尤其难以承受这种沉重的打击。
这个时候,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全家人团结起来,一起回忆那个死去亲人的点点滴滴,想哭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哭,想笑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笑。通过这些回忆,通过伤心的哀悼,最终实现对死去亲人的告别。
这时候,最忌讳的就是相互指责,你指责我对死去的亲人不好,我指责你辜负了她。董母去世后,董家有这样的倾向,结果造成董父和董的姥姥、姥爷关系一直紧张。
这种做法会对董造成难以磨灭的影响。因为,幼小的孩子都有一种天然的自恋,认为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家庭的幸福是自己造成的,家庭的不幸也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一个家庭在遭遇不幸后会有相互指责的倾向,那么这个孩子的这种心理就会更严重,他会更加认为自己的确应该为这不幸承担责任。
此外,告别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直面痛苦,我们不能指望用其他任何办法去告别这个痛苦。譬如,董父不能指望通过把儿子培养成超人的方式,让自己忘记失去太太的痛苦,让儿子忘记失去妈妈的痛苦。这种方式只是让董养成了借目标逃避痛苦的心理防御机制。
游泳受挫了,他树立新目标;被人嘲笑了,他树立新目标;失恋,他树立新目标;高考失败了,他树立新目标……但这些新目标并不能让他免除那些痛苦,相反是让他的痛苦越积越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