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汇源果汁德隆汇源朱新礼瑞士财经 |
分类: 风雨老渔翁专栏 |
自1996年娃哈哈向法国达能开放股权以来的10年,在包括啤酒、乳品和其它饮料产业在内的中国饮品行业,资本渐渐成为令人瞩目的关键词之一。在强大的资本攻势之下,每个企业的灵魂人物不可能不思忖自己和资本之间的距离、关系。牛根生的无奈并非只是他的无奈,在娃哈哈宗庆后、光明王佳芬、青岛啤酒金志国的心头,何尝不正盘算着他们和强势入侵的资本之间这场看不清未来的博弈?汇源集团董事长朱新礼进入我们的视野,是因为和国内其他饮料巨头相比,他的“资本”之路独特而曲折。
翻看汇源果汁15年的成长史,不能忽略的一部分就是资本问题。
汇源成立之初,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短缺。卖了果茶,收不回货款,三角债困扰着汇源。朱新礼绞尽脑汁,夜不能寐。常常是晚上苦思冥想,白天四处出击,为的就是一个字——钱!
他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扶持,但人家明确告诉他,政府没有资金。后来,他又想找亲戚朋友借,但大家的收入都很少,借来的那一点点钱也只是杯水车薪,而且就算有钱的亲友也不愿意借给他,人家心里没底,怕钱打了水漂。
最后,朱新礼只好去银行碰运气。他怀着满腹的希望踏进银行,与行长进行了友好洽谈。但之后很久,贷款还是杳无音信。
厂里没有钱,伙食开不起来,他就拿出自己微薄的积蓄,买了便宜的面,在外面地里挖点菜,蒸些馒头,凑合着吃。每顿饭,朱新礼都带头吃得津津有味,还招呼大家多吃点。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大家以苦为乐,辛酸往肚里咽。朱新礼这样形容:“尽管前方是沙漠,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向前冲。因为我相信,前方一定会出现绿洲的。”
朱新礼早就想到国际市场上“碰碰运气”。当第一批浓缩果汁生产出来的时候,他从朋友那里得到了确凿的消息——德国将举办国际性食品博览会。
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面前,朱新礼却有了前所未有的犹豫。原来,此时的汇源公司,刚刚成立不到一年,资金严重短缺,举步艰难。选择去,不小的开支对于负债累累的工厂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不去,或许将错过一个绝处逢生的机会。最终,朱新礼艰难地做出决定:去!
1994年10月,朱新礼带着浓缩果汁样品,飞往德国慕尼黑,参加国际食品博览会。在他随身携带的物品中,有一样特别的东西——煎饼。这是他自小就爱吃的东西,也是吃着它长大的,他细心地把这些煎饼包好放到行李袋中。
买不起机票,就向亲友借;住不起酒店,就和别人一起挤在招待所里;吃不起价格不菲的西餐,就啃煎饼。日后,朱新礼乐观地对人说道:“当时我们住的那招待所里早上吃饭不要钱,我就狠狠地吃。中午我一个人在展位上跑来跑去没有时间吃饭,晚上就吃煎饼。别人请我去吃饭我都不敢去,因为我没有钱回请人家。”
在德国请不起翻译,幸好朱新礼女儿的一个老师的儿子在那边留学,便请他来做翻译。语言不通引起的不便,也让当时的朱新礼颇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过了许多年之后,当他功成名就之时,曾有人问道:“你最渴望拥有哪种能力?”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外语!”
展会几天下来,带去的样品让人叫好却不见有人订,眼看着都要撤展闭馆了,朱新礼可真有点坐不住了,山里的兄弟们可都等着呢!就在朱新礼感到一筹莫展之际,真可谓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朱新礼遇到了他生意中的第一个大买主——瑞士一家贸易公司的副总裁,而且还是主动找上门来的。
这位副总裁独具慧眼地看中了汇源的浓缩苹果汁,立即向洛桑公司总部汇报,并派人将样品带回去检验。洛桑公司总部看到产品十分兴奋,但对生产厂家——中国的一个没有任何名气的小厂汇源毫无了解,便打电话到德国,德国方面确认是有一条生产线卖给了中国的汇源公司。洛桑公司总部立即通知检测部门对产品做了所有的检测,一共200多项指标,这些指标的图表对朱新礼来说几乎是天书,根本看不懂,只好等消息。
第二天早上,朱新礼在饭店吃了个大饱,便开始了焦急的等待。晚上回住处,靠吃带来的煎饼充饥。由于当地的电视看不懂,报纸也不懂,只能躺在床上思考工作,或者无聊地走来走去。正在这时候,电话铃响了,朱新礼十分纳闷:“没人知道我的房间电话呀。”
一接电话,传来的不是外语,而是中文,“我是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秘书,我受瑞士公司的委托,接您到瑞士去。办签证的事已通知中国驻德国领事,我们会办妥。瑞士会派一架专机去接您!”朱新礼听后喜出望外,几乎要跳起来。原来,汇源产品的质量,赢得了瑞士方面的盛赞。他们从来没想到,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公司竟能生产出如此优质的产品。
第二天,瑞士方面果然派来了专机,尽管很小,只能坐七个人,但朱新礼却觉得有些奢侈,毕竟这也是个专机呀!朱新礼到了瑞士洛桑,很快就签订了合同。这个合同让朱新礼有些吃惊——汇源第一笔出口“超级”大订单。
签订好合同后,朱新礼被送回德国法兰克福机场,转坐上了中航的飞机。朱新礼搭乘的飞机落地北京的时候,瑞士公司的远期信用证已然开到了汇源公司的开户银行。
当朱新礼带着“第一块大蛋糕”凯旋而归,将这个天大的喜讯告诉汇源的员工时,全厂员工都欢呼雀跃……
这次出口贸易订单,便是汇源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桶金”。相比日后动辄以千万乃至上亿元计的订单,“第一桶金”也许并不算太大。但对当时的汇源而言,这却是极其难得的雪中送炭。若干年之后,谈及这段往事时,朱新礼不无感慨地坦言:“我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当时如果拿不回一个订单,我可能连回来的勇气都没有了。”
第一笔出口订单到手后,很快,汇源浓缩果汁打开了更大的国际市场。而实际上,当时这还是一片真正的“蓝海”。
2001年,怀着做大汇源梦想的朱新礼开始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在融资受限后,汇源果汁向当时风头正健的德隆抛出了绣球。德隆旗下新疆屯河出资5.1亿元与汇源果汁成立合资公司,并且持股51%,汇源果汁以大部分核心资产入股,占股49%。
但与德隆合作后,汇源果汁上市计划一再受阻。传闻中的上市地点也从内地股市变动到香港,甚至一度传出汇源果汁意欲在香港买壳上市。
虽然“德隆时代”仅仅持续两年时间,但在这段时间内,无论银行还是设备供应商都对汇源果汁大开方便之门。汇源果汁也在国内迅速建立、收购了26个大型果汁生产、加工基地,基本完成“大汇源”的全国产业布局,很多生产线也更新到国际先进水平。朱新礼曾透露,在与德隆合作的两年时间里,汇源果汁已经完成的一期、二期投资额约在20亿元。
直到2004年底,因继续主张“加大产业投资和产业布局”,朱新礼与资金链陷入紧张状况的德隆出现战略上的分歧。而此时德隆的资金出现问题。在感受到德隆资金链方面的威胁后,朱新礼与德隆展开斗智斗勇的谈判,最后巧妙利用湖北威陵集团,迅速回购新疆屯河持有的汇源果汁股权,夺回了汇源果汁的控制权。朱新礼颇感庆幸。
与德隆分手后,2003年4月至2004年12月,大摩、百富勤、美林、高盛、汇丰、美国资本集团等数家国际著名投行不约而同地盯上了汇源果汁,准备围攻狩猎。虽然与大摩商谈很深,但朱新礼并不为其蒙牛故事所打动,因为他了解蒙牛的对赌条件,这些条件可能使公司的发展前途毁于资本的赤裸裸逐利条款上。
至此,朱新礼对财务投资人的认识更加深刻:他们的投资条件太苛刻且太注重短期2-3年的上市前利益,不如等待可以谈得拢的成本较低的战略投资人。战略投资人更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前景,而不会过分注重短期利益。
汇源果汁考虑最好同产业投资人商谈合作事宜,因此先后接触了法国达能、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台湾统一。在这些产业巨头里,朱新礼与达能中国总裁秦鹏最熟,因此达能介入最深。
2005年,汇源果汁在开曼群岛设立,台湾统一以3030万美元购得汇源果汁5%股份,汇源果汁的上市计划才重新提速。此期间,汇源果汁开始大规模的业务重组,梳理原有业务,明晰股权结构,建立北京、上海、成都三个主要业务中心,将周边城市的业务进行整合。但后来由于台湾方面对于台资企业投资大陆的限制,2006年6月统一从汇源果汁退出。最终,法国达能集团、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荷兰发展银行以及香港惠里基金共同投资汇源果汁2亿多美元,换得35%股份,其中,法国达能一家独得22.18%股权。
从2006年开始,汇源开始关注特色果汁饮料市场,关注消费者的细分需求。推出了奇异王果超级水果饮料和乐乐园儿童果汁饮料等一系列新品。朱新礼称,要在“汇源”的母品牌下,打造“副品牌”,进军特色果汁饮料领域。
2007年2月,汇源果汁登陆香港股市,成功实现上市,融资24亿港元。
2008年9月,汇源与可口可乐公司签订了一份并购合同,朱新礼以179亿港元的价格将汇源卖给可口可乐公司,从资本运作方面来说,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动作。但令人遗憾的是,今年3月18日,中国商务部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这是反垄断法自去年8月1日实施以来首个未获通过的案例。并购的失败给汇源带来巨大损失,让朱新礼的身价大幅缩水,又回到原点。
风雨老渔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