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证券/理财通货膨胀投资逻辑 |
分类: 证券市场研究 |
通货膨胀实质上是政府故意或者无意中创造了过量的货币供应,货币供应超出货币需求,货币当然贬值,价格必然上涨。目前国内通货膨胀趋势十分明显,其原因也莫过如此。
但重要的是,价格上涨不是同步的,即,不会在同一时间上涨,也不会以同一比例上涨。相反,不同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会陆续上涨,且上涨幅度大不相同。恰恰是由于这一点,通货膨胀具有一种逆向再分配的效应。
通胀投资逻辑的一个外在的体现就是谁的产品先涨价,无疑就表明资金首先流向谁,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个行业将先于其他行业受益通胀。近期,煤炭、纸业、化工、原料药、玻璃都体现出类似的情况,而其公司股价表现得到了市场认同。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提出的理论比较真实地模拟了现实中发生的情形:新增货币总是有些人先得到。第一批得到增发货币的人会将这笔钱花出去,或者用于投资,或者用于消费。这样就会抬高他们所投资或购买的商品、服务的价格。于是,后一行业的企业的收入增加,他们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他们所需要的投资品或消费品的价格产生影响。
在中国,新增货币当然首先会流入政府部门,再流入政府照顾的各个行业和企业包括垄断企业,大量货币也会以政府投资的方式花出去。总之,接近政府、接近权力的企业,被政府认为应当优先发展的行业,会最早得到增发货币。这些企业的收入会首先提高。他们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会带动相关企业、行业收益增加。
通货膨胀下投资逻辑很简单,就是寻找最早得到增发货币的行业,找到依次受益的行业和企业。
回顾过去两年市场表现优异的行业,金融、地产、水泥、矿产、有色金属、新能源、石化、机械等等都符合通胀的投资逻辑。
银行在获得政府巨额注资后,修饰上市后又募集大量资金,银行的市场化,无疑推升了银行逐利性,近两年银行系统均在三季度就基本完成了当年的放贷目标,正是如此才不断助涨了房地产的开发和个人房贷规模。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更是将通货膨胀下资金流向体现的淋漓尽致。中投公司需拿出670亿美元从央行手中购买汇金公司对中行、建行、工行、交行等的股权注资,还需要留出资金为农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注资。
房地产无疑是资金密集行业。大量资金流向市场后,在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很容易被房地产吸纳。因此房地产就成了新增货币最直接的吸纳之地。在其他多种因素作用下,房价更成为脱缰野马,又进一步增强了其资金吸纳的作用,形成了一个可怕的“通胀循环”。
与此同时,和房地产紧密相连的水泥,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等行业纷纷摆脱了周期性桎梏。政府的大量新增货币又直接形成固定资产投资,大量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兴建,同房地产一起延伸这些行业的景气度,形成超长景气周期。
除了以上行业外,直接受益通货膨胀的还有大量的央企。未来市场最靓丽的板块,也将是央企,特别是强势央企,将能从政府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从而提升自身价值,创造更多利润。中国铝业,中国五矿,中国石油等将是央企的典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