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洛惠渠的前世今生

(2024-04-16 21:59:07)
标签:

龙首渠

洛惠渠

洛惠渠的前世今生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了洛惠渠。那时候,我们老家十年九旱,粮食不够吃,每年的二三月间,大人们就去一河之隔的洛惠渠灌区去借粮,或者用土布、遗物等等去换粮。从那时起,我就对灌区人们的生活特别羡慕和向往。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我们家乡也被东方红灌区所覆盖,也成了水浇田,和洛惠渠灌区一样也旱涝保收,吃粮不用愁了。这些生活经历,使我更加坚信毛主席的那句话:“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它不仅是一句口号或理念上的认识,在现实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丰富,我对洛惠渠有了较多的了解。20世纪30年代,在当时主政陕西的杨虎城将军支持下,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出任陕西水利局长,他弘扬郑国和白公的精神,主持实施了“关中八惠”之一洛惠渠改造工程。洛惠渠将历代不同方式的引洛灌溉重新整合,续建扩灌,一坝(龙首坝)、二槽(夺村渡槽、曲里渡槽)、五洞(一号隧洞至五号隧洞)撑起洛惠渠骨干工程架构。其穿铁镰山的五号洞,洞身全长3497米,五易方案,先后采取了洞室压气法、钢板洞壳法、改线挖渠法、井洞结合法等施工方法,历时十三载贯通。国联水利专家沃摩度称“世界水利工程,隧洞之长以铁镰为第一”。五号隧洞作为中西合璧水工建筑之典范,成为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的精神高地。

 龙首坝位于渭北旱塬的澄城县交道镇状头村,横断洛河,气势雄伟。坝体石料一律为青石块条,灌浆勾缝全都是美国进口白水泥。远观乌泽发亮,近看黑白分明,因材料精细、结构科学而远近闻名。弧形的拦河拱坝高16米有余,坝顶长132米,宽5米。站在大坝正前方抬头望去,沿坝溢下的河水,铺展成一面雪白的银幕,耀眼无比,演绎着洛惠渠的精彩故事。

 夺村、曲里两座渡槽,像两座大桥,横跨在河沟上,为洛河水开辟了天堑通途。曲里渡槽尤为壮观,是洛惠渠总干渠跨越大峪河的建筑物,长116米,高24米,1935年由李逵顺设计,是我国最早的钢筋混凝土渡槽之一。其造型设计精美,巍峨壮观,慕名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作为范例多次入选大中专院校教科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大旱何须望云至,自有长虹带雨来”,由李仪祉先生撰写、李逵顺先生手书的镌刻在曲里渡槽拱脚排架上的楹联,更是表达了洛惠渠使得灌区人民面对旱魃为虐时的高枕无忧。

 穿越铁镰山隧洞共有五座,水利专家李仪祉从北向南依次赐名为澄源洞、甫田洞、大有洞、朝川洞、平之洞,寓意灌溉澄城、蒲城、大荔、朝邑、平民五县。其中,五号隧洞是总干渠的最后一个输水隧洞,简称“五洞”,又名“平之洞”,既用了平民县的“平”,也是为了纪念因公殉职的工程师张平之先生。

 1933年动工,19507月完工通水。灌溉面积约75万亩。自1950年开灌以来,承担着渭南境内洛河来水的防汛任务,承担着澄城、蒲城、大荔三县75万亩农田的抗旱灌溉和日常灌溉任务。

 对于洛惠渠,我原来以为自己已经了解了他的历史。最近,去洛惠渠实地考察了一次,所见所闻使我大开眼界。2020128日,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一届执行理事会上,公布了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陕西省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成功入选。原来,洛惠渠和古龙首渠有着难以割裂的历史渊源。

 汉武帝元狩年间(公元前128~公元前117年),为了灌溉重泉(今陕西蒲城东南20公里)以东临晋(今陕西大荔)一带、北洛水下游东岸的6万多公顷碱卤之地,有一个叫庄熊罴()的人向汉武帝上奏,建议由北向南修建一条引洛河水的灌溉渠道。

 由于灌区地势高亢,必须抬高引水道,而经过商颜山(今铁镰山,大荔境内)下时,一带土质疏松,渠岸容易崩塌,于是修渠的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发明了“井渠法”,就是在地面上开凿一系列竖井,在地下修建暗渠使井井相通,水在井下流通。此工程征调士卒1万余人,历时10年才告竣工。龙首渠的建成,使4万余公顷的盐碱地得到灌溉,并使其变成“亩产十石”的上等田,产量增加了10倍多。这段穿过商颜山的地下渠道长达5公里多,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地下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井渠法在当时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直到今天,新疆人民在沙漠地区仍然用这种井渠结合的办法修建灌溉渠道,叫作“坎儿井”。中亚和西南亚的干旱地带也用这种办法灌溉农田。西汉龙首渠的井渠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它为世界水利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千载龙首流古韵,百年洛惠润秦东。历经千年风雨,如今的洛惠渠已发展为大型灌区,干支渠道总长248千米,灌排体系完整高效。近百年来,在洛惠人的精心呵护下,洛惠渠宛如一条天河,穿越峡谷,穿越云端,让饱受干渴的百姓尝到生命的源泉,让贫瘠的土地变为沃壤,让百姓迈向幸福生活。走进新时代,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正向着惠及农业、工业、生态多维的现代化灌区迈进,在延续黄河历史文脉的同时,一代代永续传承接力、锲而不舍地滋养灌区、造福灌区,带给这片黄土地上淳朴善良的人们丰衣足食、幸福安乐的美好生活。


 洛惠渠的前世今生


洛惠渠的前世今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春游黄峪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