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丰学校的记忆(之三)

(2023-07-04 10:11:49)
标签:

太丰学校的记忆(之三



 太丰学校的记忆(之三)

       1975年2月刚到太丰学校任教时,学校的教师不是我的老师就是我初中时的同学。因为我进校最迟,年龄也最小,大家都对我倍加呵护、十分关照。一个多月后,原来的校长因故辞职回生产队了,副校长也不干了。于是,大队便委派了两个年轻人来学校管理。这两个新任的校长和副校长,都是和我一同在年前从羌白高中毕业的同学(他们都比我大三、四岁)。年轻人有朝气,一心扑在工作上,抓学校纪律,抓教学质量,学校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据说,此前,因为学校领导间有矛盾,公社的教育专干不太关注这个偏僻小村的学校,很少来这里检查和指导。两个年轻的领导上任后,虚心学习,平易近人,尊敬老同志,关心年轻人,很快把老师们的注意力和精力凝聚在教书育人上,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社会上的影响也好了起来。公社教育专干王老师也一改惯例,经常深入我们学校,亲自给我们讲话,还摆弄照相机给我们留影。王专干是我参加工作后接触和熟悉的第一位大领导。
       随着两位年轻领导的入校,学校的年轻教师的比例大大增加,校园充满了蓬勃向上的气息,形成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氛围,到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年轻教师尊敬老教师,虚心求教,到他们的课堂里去听课,实地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老教师言传身教,从备课到教姿教态,毫不保留地向年轻同志传授知识和经验。校园里气氛融洽,老师们团结和谐,一时成了全公社学校的典型。在此种氛围里工作与学习,使人感到心情的舒畅和惬意。
       我虽然参加工作了,应该有了成人的“正性”。但毕竟年龄只有17岁,再加上刚从学校毕业,还没有摆脱孩子的“玩性”。尤其在这个社会秩序宽松、人际关系融洽的环境中,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和展示。我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力求完成好每一节课程的教授,批改好每一份作业,恨不得一天之内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在工作之余,我和老师们(尤其是年轻的老师们)尽情戏耍,延续着儿童时代的最后欢乐。同志们之间开玩笑不断、恶作剧经常,没有人因此而恼怒,反而更加深了情谊。辛校长从办公室出去了,钥匙却忘在办公桌上。我发现了,悄悄收了起来。后来“讹诈”了校长一斤“小果子”,“犒劳”大家后才物归原主。张老师家的绵羊下了羊羔,这是喜事,一定要庆贺的。张老师买了一斤点心给大家吃了,仪式才算落幕。杨老师说他上会买了一只猪娃,大家说这是喜事,添财,又吃了杨老师一顿。过了几天,杨老师说买的猪娃掉水茅中淹死了。大家听说后,都觉怪可惜的。偏有个老师搞怪地说:再买!到时别忘通知一声,让我们给你再好好庆贺一番。他的话,激起大家一片笑声。
       有一天晚上,我睡觉前忘记将自行车推进房子,早上想起,出门一看,哪里有自行车的影子。这下慌了,赶紧给校长汇报。方校长听了也显得十分焦急。他对我说,今天官路有集会,一会派人去看看,不要叫小偷把车子推去卖了。停了一下,他又劝我不要着急,他再想想办法。他说,你去分销店买一斤“小果子”,我给你去找。我赶紧去学校隔壁的大队分销店买了一包食品过来,发现自行车已经出现在我办公室。原来,昨天晚上校长几个从村里回学校时,月亮地里发现我的自行车还放在门外,就把它悄悄推走了。因为我们学校地处野外的一个十字路口,又没有围墙,晚上自行车放外边真有丢失的危险。
       我们这一群“大孩子”,在开玩笑和恶作剧中增加了友谊。有一年冬季,学校开完会已经天黑了。因为公办教师何老师涨工资了,“社来社去”的党老师转公办了,有人提议非庆贺不行。何老师年龄大,听了大家的要求,欣然同意拿出5块钱请客。党老师也不能放过。虽然他还没有拿到公办教师的“高”工资,也被迫拿出5块钱奉陪。10块钱在当时可是一个大数字,它可以买许许多多的东西啊。我们隔壁的分销店已满足不了我们的采购要求。于是,外出采买的任务就落在了我和另一个年轻教师李老师的肩上。为了保障我们采买任务的顺利,老师们将最好的自行车配给我俩,用棉帽子、绵手套、棉大衣把我俩“武装”了起来。我和李老师先东去邻村南德,后折回又去西边渭南县管辖的北志道,花光了所有经费,买了咸瓜子、“小果子”、“天鹅蛋”、饼干等等食品,又特意买了2斤干柿饼才班师回营。买干柿饼,这是我俩精心设计好的,是专门为了“整蛊”有胃病的杨老师的。他胃不好,绝对是不能吃干柿饼的。对我们买回来的食品,大家都很满意。杨老师看见干柿饼后,指着我们嚷道:“你们两个崽娃子,想治我的病哩”,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几十年过去了,太丰学校这段经历给我的人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那个时期,在这个学校里,社会环境宽松,同志关系融洽,大家都心情舒畅。工作中每个人都力争上游,生活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亲如一家。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养成了做真人、说真话、办真事的作风,同时也派生出不会说奉承话、爱怼人的毛病。在学校里,同志们包容我,迁就我,使我产生了“这就是社会”的错觉。在离开这个温馨的小社会后,失去了校长和老师们的无私呵护,几十年来,我饱经风雨,备受挫折。当然,太丰学校教会我的真实做人、高雅做事、不越底线的做人处事原则,也使我在此后的工作中受益不少。
       十分怀念太丰学校那段如歌的岁月和那些令我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太丰学校的记忆(之三)

太丰学校的记忆(之三)

太丰学校的记忆(之三)

太丰学校的记忆(之三)

太丰学校的记忆(之三)


太丰学校的记忆(之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