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丰学校的记忆(之二)

(2023-06-28 10:41:22)
标签:

太丰

学校

记忆

之二




太丰学校的记忆(之二)

      几年前,我写了一篇关于在太丰学校教书时的回忆文章,题目叫《太丰学校的记忆》。最近偶然间翻了出来,自己读着也觉得有趣,它勾起了我对那段青春岁月的留恋与回味。发到“美篇”上,发到微信群里,意想不到的是竟然收到很多赞美的评论。有朋友问,那么多年前的事,你咋记得这么清呢?我说,这里是我踏入社会的第一个场所,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是我事业的起跑线。这里,给我的人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怎能不记忆犹新呢!
      1974年年底,我们这级文革后第一次通过密封试卷考入高中的学生毕业了。这时,村上一位我叔辈的民办教师,因家庭拖累不想继续教学了,他便向大队领导推荐我顶替他的位置。这样,一过春节,大队就派人通知我去学校报到。
      当时的学校,刚从南太丰村老大队部院子里搬到新址。年前刚盖好的两栋教室,孤零零地坐落在三个自然村的交点上,和西边隔了一块洼地的也是新建的大队部遥遥相望。这里距东、西太丰稍远,在一里半路左右。距南太丰较近,就是一畛地左右。因此,南太丰的学生全部转了过来,而东、西太丰仍保留原小学,留一二年级就近上学。除两位老师在东、西太丰小学进行复式教学外,全校老师都集中在大队学校。
      学校的新址虽然在三个自然村的中间,但原来这里没有大路,地势也高低不平,人们出行一般都不走这里。虽然离三个自然村都不太远,但仍然显得很荒僻。大队薛支书给老师学生讲话时,曾给这里的发展画出了美好的前景。他说:“我们就是要把这过去狼吃娃的地方,建成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建成青少年的乐园”。支书的讲话,鼓舞了士气,全校师生边学习边劳动,自觉加入到社员群众平整校园的劳动队伍中。经过半个多月的劳动,去高填低,洼地不复存在,学校的院子与大队部的院子连成了一片。操场有了,篮球场有了,更有了待后建设的大片平地。虽然院墙还没有圈起来,大门也没有定位,但有了井,有了开水房,学校正常教学条件已经具备。
      那时候,办学经费十分紧张,捉襟见肘。为了缓解经费的困难,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把所有的空地都种上了蓖麻。到秋天,这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最少也卖到百十元吧。夏天里,蓖麻连片,郁郁葱葱,成了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扫以往的荒凉景象。老师和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能不心情舒畅吗?
      由于学校老师都是本大队人,学校没有开灶,老师和学生都是放学后回家吃饭。那时候,老师中有自行车的人很少,大家多是和学生们一道走路回家。都是一个村里的人,老师对各个学生和各自家里的情况都十分了解,对有的放矢分类施教很有益处。
      当时,农村里很少有钟表。农民白天看太阳,晚上听鸡叫,都是些大约摸的时间概念。我们学校里,除了公办教师何老师有一块手表外,其他老师都是光胳膊。学校仅有的一个闹钟,却放在我的办公室里。我们一个屋子的两个人,就兼有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打铃。我们把持着打铃的特权,上课下课由我们决定时间。经常因为上课精力太集中,忘记了打下课铃的职责,使得全校的老师都跟着我压堂。有时,别的老师觉得时间不对劲,也会到我们屋子去看表,顺便替我们把铃敲了。半年后,学校雇了专门烧水兼打铃的工人,我们才被“解放”了。冬天天黑得早,娃娃又没有电视看,在外玩一会就早早睡觉了。迷里迷糊睡了不知多长时间,看见外边亮了就起床上学去,往往就起的过早了。有一天晚上,我们几个在学校住宿的年轻老师还没有睡觉呢,就有一帮学生上学来了。我们劝他们回去再睡一觉,他们不回,说是回去也睡不着了。于是,这些学生点燃干透了的蓖麻秆,借以御寒,吵吵嚷嚷一直到天亮。
      学校离村子的距离要说也不太远,可是遇到雨雪天气就令人头疼。农村的路,雨雪天十分泥泞,深一脚浅一脚,真是步履艰难。农村娃很少有雨鞋,走到学校,鞋子就成了大泥包。学校曾规定,下大雨学生就不要到学校来了。这个规定很好,但无法具体落实。有一次,下雨,有的学生看雨小就上学来。有的学生走时没有下,在半路上又遇到了大雨,淋成了落汤鸡。有的学生认为雨大,干脆就没有起脚。这样,到学校的有一半人,其中又有好些人湿了衣服,只好让他们借雨小时赶紧回家换衣服,免得感冒。学校还是上不了课,只能安排到校的学生上自习。后来,学校取消了这个规定,上学时间风雨无阻。农村人没有雨衣,很少雨伞,只见雨雪中孩子们披着装过化肥的塑料袋子,欢快地行走在上学下学的路上。
那时候,学生们的学业负担很轻。一节课讲完后,老师在课后的练习题中找几个作为作业,其余的不再涉及。在夏季和秋季,都要给学生放10-15天的“忙假”,这期间学生是没有作业的,中心任务就是帮助家里人搞好“三夏”和“三秋”。多数时间是学校把学生组织起来,帮助生产队捡麦穗或拾棉花。组织学生捡的麦子,学校作为勤工俭学收入充实教学经费。记得1975年,学校就得到麦子800多斤。
      到1976年,学校“带帽”了,太丰学校成了七年制。为了适应中学教学,学校推荐我去“大荔县五七大学师训班”,加强物理化学课的学习。半年后,我就走上了初中化学课的讲台。我喜欢文科,对理化兴趣不大,但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我还是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决不能误人子弟。后来,我一人代了七年级的语文和化学,从第二年的中考录取情况看,我的教学还是有成绩的。
      现在,我们的太丰学校已今非昔比了。学校盖起了教学大楼,玻璃门窗明光锃亮。校园绿树成荫,四季花开。学校门外已经成了一条宽阔的街道,被命名为“中鑫街”。商店、饭馆、理发店、医疗站有应有尽有。每逢农历每月的“三”、“八”,这条街就成了繁华的集市。我又想起了薛支书的那句话:“我们就是要把这过去狼吃娃的地方,建成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建成青少年的乐园”。薛支书愿望实现了!感谢此后的王支书和后几届的支部班子,带领太丰的人民群众为改善太丰学校的面貌所做出的贡献。也感谢先后在学校任教的校长和老师们,他们扎根在这偏僻的农村小学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培养一代新人而默默奉献着。他们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去学校的门前转转。我也曾骄傲地告诉儿子和孙女,这里是我最初工作的地点,这里是我青春奉献的地方。现在在校的孩子们可能不会知道我,看不见我留下的足迹,但使我欣慰的是,在集资建校纪念碑上镌刻有我的名字。我骄傲!我自豪!


太丰学校的记忆(之二)

太丰学校的记忆(之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