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一瞥(西安日报2022年11月14日)
(2022-12-18 10:16:27)
标签:
紫阳会馆茶叶民歌 |
分类: 神州漫游 |
紫阳一瞥
解维汉
紫阳处在群峰环抱的巴山之中。
汽车最先开到汉江南岸的文笔山顶,眼前是一座雄伟高峻的紫阳阁,上下5层,高36.9米,斗拱飞檐,古色古香。我们循梯而上,一直登上最高一层。凭窗远眺,看到澄澈的汉江,摇晃的索桥,还有江对岸县城密集成片的建筑物,顿感八面风来、天宽地阔。紫阳县是中国唯一用道教名号命名的县城。道教南派创始人、宋代张伯端曾在此地修行悟道,号称“紫阳真人”。据《陕西通志》:“县南紫阳滩旁有三洞,乃紫阳真人所居,称为紫阳洞。”
我们去紫阳县城西南10公里的瓦房店,参观了北五省会馆。会馆处在渚河、任河交汇处,由山西、陕西、湖北、山东、河南五省客商分期建造,始建于乾隆末年,至清同治年间完成。行走在悬空高架、晃晃悠悠的钢索吊桥上,在四面苍翠青绿之中,看见几组青砖泥瓦、飞檐走脊的房舍,傍水依山、错落分布,层叠向上。游人只能从东侧偏门进入院中,是因为会馆中轴线正对着一座大狮子寨山,为破解猛兽压寨,在戏楼背面外墙上画了一扇高大宏伟却打不开的大门挡住猛兽。在两棵三百余年枝繁叶茂的桂树浓荫下,由戏楼前行依次是观戏楼、钟鼓楼、过堂、正殿,共三进院落。二门石柱上刻有楹联:“两道蚕眉锁定汉家社稷,一双凤眼勘破曹氏奸雄。”赞美的是崇信重义的关羽。正殿供有孔子牌位,两边是关羽和岳飞牌位。最珍贵的,是过殿与正殿的墙壁上,存有历经百年岁月洗礼、陕西地区迄今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同治年间约300平方米的壁画。内容分别为工笔所绘“二十四孝”,“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三英战吕布”“甘露寺招亲”等三国故事,以及双龙戏珠、天官赐福、花鸟百兽、山水树木等蕴含丰富意义的各类吉祥图案。整个壁画场景宏大,用笔细腻,虽历经百年烟香熏渍,仍能看到当年的神釆。1952年,北五省会馆被改造为瓦房店乡政府粮库,为了防止粮食受潮,粮库在正殿、过殿墙壁上加装了夹层。55年后的一场大雨,让会馆正殿墙壁夹层脱落,紫阳县文物管理人员查看灾情时,意外发现了壁画的痕迹,封匿半个多世纪仍保存完好的一组清代壁画终于重见天日。
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紫阳境内共有商号76家,涉及陕西、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福建10个省。乾隆年间,中原、北方和江南地区到此的商贾先后在瓦房店兴建会馆庙宇,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山坡河滨,就修建了武昌会馆、黄州会馆、江西会馆、湖南会馆、川主会馆和北五省会馆等6座会馆。当年,最多时瓦房店曾有17座会馆。 近年,一些会馆陆续修整对游客开放。
参观完后,我们在油漆斑驳的戏楼下,聆听当地歌手演唱的《郎在对门唱山歌》《打蜜蜂》《洗衣裳》等紫阳民歌,感到别有风味:“郎在对门唱山歌,姐在房中织绫罗。那个短命死的、发瘟死的、挨刀死的,唱得个样好哇!唱得奴家脚趴手软手软脚趴,踩不得云板丢不得梭,绫罗不织听山歌。”对郎口里骂得狠,实质上心里爱得深。“姐儿浑身香,下河洗衣裳,毛辫子搭在胸口上,背个紫竹筐。怎么不过来哎?心头有点怕哎。怎么不走哎?有点舍不得呀!”山歌是山民真实情感的表露,歌词有很多是劳动中即兴而作的。唱词中,不时穿插一串串对白,既渲染了环境气氛,又增加了生活情趣。紫阳民歌语言形象生动,调式婉转悠扬,常甩高腔,在山间回荡有空谷传声的奇妙效果。
下午我们又来到了罗家茶园参观。眼前是一片青翠的茶山,浑厚的茶脊像苍翠的龙体在山岭盘旋,层层叠叠望不见边。采茶女袅袅婷婷,纤手飞舞,一招一式充满诗意。排排茶树枝绿叶肥,与四围青翠大山交相辉映。看漫山茶园,品新茶清香。主人沏好一壶紫阳富硒茶让大家品尝,一杯杯新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茶是紫阳的特产,更是紫阳的灵魂。多年前,西安人津津乐道的“陕青”,就是这里物美价廉的传统茶品。紫阳县位于汉江流域大巴山北麓,属我国北缘地带的优质茶产区。据《华阳回志·巴志》载,紫阳植茶始于战国,唐代紫阳每岁充贡,清代紫阳毛尖为当时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清代叶世倬有《春日兴安舟中杂咏》:“桃花未尽开菜花,夹岸黄金照落霞。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如今,紫阳县茶园面积已达24万亩,年产茶8800余吨。紫阳富硒茶,还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瓦房店位于川陕水运交通要道上,因盛产瓦板岩,建房以板石覆屋顶而得名。还因盛产茶叶和中药材,明清时期这处水运码头一度成为汉江中上游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享有“小汉口”的美誉。从瓦房店出发,西南溯任河可通四川,下行6.5公里与汉江交汇,沿汉江西去可至汉中;东去可抵达武汉诸镇。明清至民国年间,依其便利的交通条件,该地商贾云集,是陕南物资贸易的重镇,商人们将当地盛产的茶叶、麻、蚕丝、生漆、桐油、木耳、药材等土特产贩运至外地,再贩回布匹、瓷器、食盐及其他生活日用品。 瓦房店是这条茶马古道的主要发源地,紫阳茶是这条古道上一千多年流通的重要物资。
一位祖师,一片会馆,一方土产,让我们深深地记住了紫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