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过留声(原刊《西安日报》2022年9月19日)
(2022-10-06 17:48:23)
标签:
青州三贤祠范仲淹欧阳修 |
分类: 神州漫游 |
雁过留声
解维汉
山东青州城西范公亭公园内,有座三贤祠,前邻南阳河,后依古城墙,青砖灰瓦,斗拱飞檐,饱含沧桑。得知是并祀北宋三位先后知青州、政德卓著的地方官时,不禁对其肃然起敬。
宋仁宗庆历(1041-1048)年间,内重外轻的政策导致“冗兵”“冗官”“冗费”的积弊沉重。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向宋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宋仁宗采纳了这些意见,推行新政。但新政遭到贵族官僚的百般阻挠而失败。庆历五年(1045)初,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贬出京,任地方官。
北宋庆历七年(1047),富弼以资政殿大学士加给事中的身份知青州,兼任京东路安抚使。上任之初,河朔一带洪水成灾,各路灾民纷纷逃到青州,富弼积极妥善安置。消息传开,60万灾民蜂拥来到青州。有人劝富弼谨慎小心,不要接收这么多灾民,担心政敌借隙生事。富弼回答:“我岂能以一己之安危,而弃数十万性命不顾呢?”他动员所属各州县腾出10万余间房舍,将灾民分散安置,动员青州富户献粮,还派员给灾民送去慰问品,并下令山林坡泽中可供食用的任凭灾民采集。到了第二年,青州小麦丰收,灾民返乡,一律发给路途干粮,还从灾民中招募一万多名青壮年入伍。宋仁宗为此奖励富弼,他拒绝接受,说:“救灾济民是地方官的职责。能救活数万人,胜过24岁当宰相。”富弼在青州任职三年多,政绩显著,深得民心。离开青州时,百姓在瀑水涧旁筑“富公亭”纪念他,后改建为“富公祠”。
皇祐二年(1050),63岁的范仲淹从杭州以户部侍郎身份调任青州,接替富弼任知州。他不顾年老体弱,抱病处理繁杂的公务,常微服察访百姓疾苦。当时河北发生大面积洪涝灾害,庄稼绝收,大批灾民滞留在青州,物价飞涨,盗匪肆虐,朝廷征缴青州皇粮依旧紧逼,范仲淹让青州老百姓按照正常年景的粮价交钱给官府,然后派人到粮价低廉的聊城购粮,既完成了皇粮征缴,又抑制了青州飞涨的粮价,更免除了老百姓长途跋涉到聊城运粮的辛劳,范仲淹还把两地粮食差价多出来的钱退还给青州老百姓。有一段,青州流行一种红眼病,蔓延多年难以治愈。范仲淹亲自搜集民间药方,利用清澈的阳河泉水调制,合药制成“白丸”,为不少人治好了红眼病。为此,范仲淹把调制药丸的清泉命名为“醴泉”,并在醴泉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后来,人们把此井称为“范公井”,把井上的亭子称为“范公亭”。此井口阔三尺,井深近两丈。明代嘉靖《青州府志》记载:“范仲淹知青州,有惠政,洋溪侧出醴泉。公构亭泉上,郡民感思,俱以范公目之。”皇祐四年(1052),64岁的范仲淹被调往颍州(今安徽阜阳)任职,在赴任途中逝世。
治平四年(1067),欧阳修以兵部尚书身份知青州。此前屡遭贬谪的欧阳修心灰意冷,决计退居山林,接连三次上书不愿上任。宋英宗不许,接连六次下诏催其赴任。王安石在替宋英宗拟草的诏书中劝道:“青州是海岱名都,曾是姜太公的封地,又是安抚京东路的军事重镇,只有你这样的国家元勋才能担当此任。”被迫到青州上任后,欧阳修奉行“宽简而不扰”的施政方针。在青州的两年间,欧阳修为政宽简,倡导仁孝、教化乡里、为民减负,两年之后出现了“年时丰稔,盗讼稀少”的景象。欧阳修的“宽简而治”,侧重于对政事删繁就简,不扰民,不滋事,与民休养生息。他自己则有更多时间寄情山水,赋诗歌颂青州风物。如《春晴书事》:“莫笑青州太守顽,三齐人物旧安闲。晴明风日家家柳,高下楼台处处山。嘉客但当倾美酒,青春终不换颓颜。惟惭未报君恩了,昨日卢公衣锦还。”在青州,他还写下了《泷冈阡表》悼念养育自己的父母。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欧阳修卒于家中,享年65岁。
到了明末,故址均在城西瀑水涧之侧的富公祠和欧阳公祠都废毁了,范公祠依旧保存完好。于是,有人便将富欧二祠移建到范公祠院内,合称三贤祠。院内唐楸宋槐,老干虬枝,生机盎然。范公祠居中,内有范仲淹塑像。富公祠和欧阳公祠,列于范公祠左右,亦有雕像。欧阳公祠有联:“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曾派内臣到范公亭汲水制药,重建新亭四楹翼于泉上,亭后建祠堂三间追祀范公。范公亭几经洪水、战火摧毁,但总有人出资修复。清顺治十八年(1661),青州知府夏一凤重修,并于祠后崇台之上建“后乐亭”,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范公亭之北有高地曰范公台。民国初年,在台南侧建“澄清轩”8间,另有多通古碑散布于公园各处,慕名前来的游人络绎不绝。现存井亭系民国初年复建,前柱有对联“井养无穷,兆民允赖;泉源不竭,奕世流芳”,后柱对联是“四境著闻行听无事,千年遗址因其自然”。另有冯玉祥民国二十三年刻石联:“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老小子;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
常言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又曰:“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还想起郭沫若咏柳宗元的诗句:“柳州旧有柳侯祠,有德于民民祀之。”当官一定要为老百姓谋福祉,对民众有恩德的人,千秋万代人民都会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