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蝗虫”事件,林黛玉的人生污点?
(2008-10-13 09:32:36)
标签:
文化 |
有些人读红楼,是以看超女的方式,选定其中一位女生做偶像,赤胆忠心地围绕在她身边,警惕地注视着她一切或明或暗的对手,随时准备替偶像出头。这种热情令人感动,但有时似乎过了头,跟自己偶像合不来的,一概被视为坏人,比如拥黛者看宝钗,拥钗者看黛玉,都有一种敌视的目光。
有一位红学老专家,在拥黛拥钗之外,另立一个门派,拥湘,他的偶像是史湘云。史湘云天真烂漫,很可爱,老头子粉她也是应该的,他的问题在于,他对另外一位女生林黛玉,极尽攻击之能事,乃至代曹公立言,认为曹公就是要以林黛玉的小肚鸡肠陪衬史湘云的开朗豪阔,林黛玉不过是史湘云的陪衬人。
黛玉湘云身世相近,是有一定的可比性,想赞扬湘云,拿黛玉说事,也是一条捷径,但老先生自认为并不像八十后的小年轻那么狭隘,不单是为了湘云而讨厌黛玉的,他不待见她,是在看到她骂刘姥姥是母蝗虫之后。
黛玉这个尖俏的比喻,曾经博得大观园众女儿的解颐大笑,宝钗更予以高度赞美,小出了一把风头,但出了大观园,在许多读者心中,却是她不可原谅的人生污点。人家刘姥姥,一个受苦人,可怜巴巴地跑到荣国府来,出乖露丑,丢人现眼,混两个表演费,也是为了活下去,何至于对她这么刻薄?宝玉还知道让妙玉把不要的杯子送给刘姥姥呢。
大家都能设身处地地去想刘姥姥,为啥就不能设身处地地去想林黛玉呢?林黛玉比别人都要反感刘姥姥,原因有二,一是,她和刘姥姥一样,都是荣国府的外人人口,她当然是比刘姥姥尊贵得多,但以黛玉之敏感的心性,对于寄人篱下这一点,特别有感觉,总觉得别人嘀嘀咕咕地多嫌着自己。
黛玉的清高、孤傲,何尝不是自我保护的身段,刘姥姥的到来,像是一面哈哈镜,别人也许没有感觉,但对于黛玉来说,却是照出了外来人口的本质嘴脸。刘姥姥丢的是大家的脸。
其二,刘姥姥单是想讨好贾母也就罢了,还要巴巴地去说什么美女月下抽柴的故事,躁动的宝玉马上就想按图索骥,自然也会惹得黛玉老大不高兴。
不过,换一个成熟的人,会心中有数,口中不言,黛玉所以那样放肆的予以讽刺,在于,她正处于一个不成熟的时期。
那会儿,她不过十四五岁,我们都是打这年纪过来的,应当知道,那时候,脸上心头一股子桀骜之气,看谁都不顺眼,尤其要与庸俗为敌,对老爸老妈尚且横挑鼻子竖挑眼,那么,黛玉对于这八面玲珑的屁颠屁颠地打秋风的刘姥姥斜睨一下,也就可以理解了。
黛玉的确对人世悲苦缺乏同情,但是,我们是从一开始就懂得那些的吗?总是自身在人世风霜中穿行几回之后,再蓦然回首,才能懂得,他人的无奈,自己的轻佻,那种心情,却也不是忏悔,倒更像是一种怀念,在经过了懂得了升华了之后,怀念那些蒙昧的时光,那种与世俗势不两立的劲头,只有青葱岁月幸福人生里才有。
刘姥姥每次出场,都很喜感,但我静静地看她,总觉无尽悲伤,她是一个见证人,见证了繁花似锦到众芳芜秽的全过程,作为旁观者,她有一个更宽广的视角,作为外来客,那变化在她眼中更加分明,当曹公通过她的眼睛重温大观园的一草一木时,该是怎样一种痛楚?而当大观园的公子小姐们和她的距离被取消——不是富贵与贫苦的距离,是蒙昧与懂得的距离,目下无尘与和光同尘的距离,当他们终于能够懂得她的时候,已经是从黄金时代,来到黑铁时代。这时,曹公再回望,黛玉眉目上扬伶牙俐齿的一刻,是否也如同回到了薄脆的透明的最好的时光,沧桑慨叹中,呈现出人生的景深。
对刘姥姥不恭了,我要说,曹公所以不“为爱者讳”地写出“母蝗虫”事件,不仅仅只是一个写实主义的良心,更有他深刻的爱和痛,这些,大约不是那位正义感十足的红学老专家能够理解的。
有一位红学老专家,在拥黛拥钗之外,另立一个门派,拥湘,他的偶像是史湘云。史湘云天真烂漫,很可爱,老头子粉她也是应该的,他的问题在于,他对另外一位女生林黛玉,极尽攻击之能事,乃至代曹公立言,认为曹公就是要以林黛玉的小肚鸡肠陪衬史湘云的开朗豪阔,林黛玉不过是史湘云的陪衬人。
黛玉湘云身世相近,是有一定的可比性,想赞扬湘云,拿黛玉说事,也是一条捷径,但老先生自认为并不像八十后的小年轻那么狭隘,不单是为了湘云而讨厌黛玉的,他不待见她,是在看到她骂刘姥姥是母蝗虫之后。
黛玉这个尖俏的比喻,曾经博得大观园众女儿的解颐大笑,宝钗更予以高度赞美,小出了一把风头,但出了大观园,在许多读者心中,却是她不可原谅的人生污点。人家刘姥姥,一个受苦人,可怜巴巴地跑到荣国府来,出乖露丑,丢人现眼,混两个表演费,也是为了活下去,何至于对她这么刻薄?宝玉还知道让妙玉把不要的杯子送给刘姥姥呢。
大家都能设身处地地去想刘姥姥,为啥就不能设身处地地去想林黛玉呢?林黛玉比别人都要反感刘姥姥,原因有二,一是,她和刘姥姥一样,都是荣国府的外人人口,她当然是比刘姥姥尊贵得多,但以黛玉之敏感的心性,对于寄人篱下这一点,特别有感觉,总觉得别人嘀嘀咕咕地多嫌着自己。
黛玉的清高、孤傲,何尝不是自我保护的身段,刘姥姥的到来,像是一面哈哈镜,别人也许没有感觉,但对于黛玉来说,却是照出了外来人口的本质嘴脸。刘姥姥丢的是大家的脸。
其二,刘姥姥单是想讨好贾母也就罢了,还要巴巴地去说什么美女月下抽柴的故事,躁动的宝玉马上就想按图索骥,自然也会惹得黛玉老大不高兴。
不过,换一个成熟的人,会心中有数,口中不言,黛玉所以那样放肆的予以讽刺,在于,她正处于一个不成熟的时期。
那会儿,她不过十四五岁,我们都是打这年纪过来的,应当知道,那时候,脸上心头一股子桀骜之气,看谁都不顺眼,尤其要与庸俗为敌,对老爸老妈尚且横挑鼻子竖挑眼,那么,黛玉对于这八面玲珑的屁颠屁颠地打秋风的刘姥姥斜睨一下,也就可以理解了。
黛玉的确对人世悲苦缺乏同情,但是,我们是从一开始就懂得那些的吗?总是自身在人世风霜中穿行几回之后,再蓦然回首,才能懂得,他人的无奈,自己的轻佻,那种心情,却也不是忏悔,倒更像是一种怀念,在经过了懂得了升华了之后,怀念那些蒙昧的时光,那种与世俗势不两立的劲头,只有青葱岁月幸福人生里才有。
刘姥姥每次出场,都很喜感,但我静静地看她,总觉无尽悲伤,她是一个见证人,见证了繁花似锦到众芳芜秽的全过程,作为旁观者,她有一个更宽广的视角,作为外来客,那变化在她眼中更加分明,当曹公通过她的眼睛重温大观园的一草一木时,该是怎样一种痛楚?而当大观园的公子小姐们和她的距离被取消——不是富贵与贫苦的距离,是蒙昧与懂得的距离,目下无尘与和光同尘的距离,当他们终于能够懂得她的时候,已经是从黄金时代,来到黑铁时代。这时,曹公再回望,黛玉眉目上扬伶牙俐齿的一刻,是否也如同回到了薄脆的透明的最好的时光,沧桑慨叹中,呈现出人生的景深。
对刘姥姥不恭了,我要说,曹公所以不“为爱者讳”地写出“母蝗虫”事件,不仅仅只是一个写实主义的良心,更有他深刻的爱和痛,这些,大约不是那位正义感十足的红学老专家能够理解的。
前一篇:《日出》:每个人都振振有词
后一篇:为什么老看不到刷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