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金一家》译序
(2016-01-05 08:49:30)
标签:
译文序跋 |
分类: 译文序跋 |
《彼得金一家》译序
译序
1
对我们来说,彼得金一家既像是优秀的小品演员,能够把小小的“包袱”越“抖”越出奇;又像是八面具有无限感染力的艺术哈哈镜,面对他们,就要忍不住发笑,因为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变形、夸张的自己。
2
所以,彼得金一家的滑稽故事,始终为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所喜爱。如今,《彼得金一家》早已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宝库中的珍宝,属于多数西方人童年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
有趣的是,如同吉卜林的《原来如此的故事》、刘易斯的《阿丽思漫游奇境》等世界儿童文学经典名著一样,彼得金一家的故事最初也是讲给孩子听的。
一次,听说一个费城朋友的小女孩病了,为了逗她开心,美国女作家柳克丽霞·P·黑尔(1820~1900)创作了一篇彼得金太太给咖啡加盐的滑稽故事,讲给她听。女孩儿听了,非常开心,把它讲给朋友听,朋友又把它讲给了自己的朋友。结果,每个听到这个故事的人都大笑不止。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们分享这份快乐,后来,柳克丽霞把它投给杂志社,发表在一八六八年四月号的美国儿童杂志《我们的儿童故事》上,题为《给咖啡加盐的女士》(即《彼得金一家》中的第一篇)。
此后,柳克丽霞创作了大量彼得金一家的故事,陆续在《我们的儿童故事》,还有另一本美国儿童杂志《圣诞老人的故事》上发表。一八八○年,这些故事以《彼得金一家》为名,结集出版。
当时,美国本土的孩子们正热衷于《阿丽思漫游奇境》等由英国作家创作的“荒唐童话故事”,可是,尽管《彼得金一家》并非童话,却同样受到了小读者的热烈欢迎,因为柳克丽霞以她那创造性的想象力,轻松诙谐的文风,为他们带来了美国人自己的“荒唐故事”。
在读者的支持下,到一八八三年五月为止,柳克丽霞又创作出七篇彼得金一家的故事,在《圣诞老人的故事》上发表。一八八八年,《彼得金一家》开始印行第二版,名为《最后的彼得金》。
一九一五年,美国的一位书评人撰文向孩子们推荐彼得金一家的故事,认为这些故事不但非常有趣,而且“对爱空想的和不切实际的孩子很有益处。”的确,愚蠢、笨拙,却又非常可爱的彼得金一家,不但引人发笑,更能给孩子们以启发。所以,在一百三十年后,读者仍然爱读他们家的糗事儿,情不自禁地为这家人的冒险经历捧腹大笑。
3
尽管因创作《彼得金一家》而著称,柳克丽霞却不是一个专业的儿童文学作家。之所以能够写出《彼得金一家》这样风趣幽默的儿童文学作品,除创作天才外,还应归功于她的生活经历。
1820年9月2日,柳克丽霞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的一个文学世家。父亲名叫内森·黑尔,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著名民族英雄内森·黑尔的侄子,《波士顿每日广告报》的业主和编辑,还是美国早期铁路的倡导者;母亲名叫莎拉·普雷斯顿·埃弗里特,是美国著名政治家和演说家爱德华·埃弗里特的妹妹。
柳克丽霞的父母爱好非常广泛,特别喜欢阅读和写作。受他们的影响,柳克丽霞和弟弟爱德华·埃弗里特(1822~1909)从小就喜爱文学。1858年,她开始在一流的杂志上发表短篇故事。在以后的三十年中,她创作了大量作品,多数是严肃作品,或者缝纫技术书,如《为生活而斗争》(1861)、《勋爵的晚筵与典礼》(1866)、《悲伤的祈祷》(1867)、《半斤对八两》(1872)、《债权人》(1877)、《哈里和露西新传》(1892)等等。
除写作之外,在1870到1875年之间,柳克丽霞曾协助弟弟爱德华编辑他创办的《旧与新》杂志。1874年至1876年,她还曾连续两年被当选为六个波士顿学校委员会的成员之一。1900年6月12日,柳克丽霞在波士顿郊区的贝尔蒙特去世。
柳克丽霞终生未婚,始终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一直住到他们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过世。作为家中的老大,柳克丽霞一向是父母的好帮手,弟妹们的好姐姐。1893年,爱德华在他出版的自传《一个新英格兰少年》中回忆说,从小,他们兄妹的关系就十分融洽,他和姐姐柳克丽霞、弟弟内森、妹妹萨拉每晚都在一起学习和游戏:
“晚上,我们四个年纪相差不到五岁的孩子,都会围在餐桌前交流这一天的情况,大家一起阅读、学习、游戏,直到睡觉为止。”
打开这本美国儿童故事集《彼得金一家》,就像翻开一本旧相册,立刻可以看到一个典型的十九世纪波士顿家庭。
与我们熟悉的三口之家不同,彼得金一家是十足的大家庭。除了朴实但有点儿笨拙的父亲,善良但如花生米般胆小的母亲,家中还有三个年龄相仿的大孩子:希望用一套《百科全书》来解决所有问题,时刻想当发明家的阿伽门农;喜欢出主意,不知该当作家还是医生的所罗门·约翰;总想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纯洁但不乏虚荣心的伊丽莎白·伊莱扎。此外,还有三个爱穿胶靴的小男孩儿,天真好动,总是将他们的胶靴穿了或又脱,从来都不觉得腻烦。
这是一个令现代人羡慕不已的八口之家:虽算不上特别富裕,却能够住在一套租来的大宅子里,不必为生计发愁;大家上下一心,组织严密,始终都在追求高尚理想,集体致力于自我改善;全家非常博学,个个勤劳能干,喜欢思考,凡事都要互相商量。
可惜,他们却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由于做事缺乏条理,又常有一些奇思怪想,结果,他们懂的知识越多,商量得越勤,一旦动起手来,就会把芝麻大的小事儿搞大。最后,他们往往不得不去请教一位聪明的费城女士,才能够化险为夷,被最简单的办法所解救。
每一篇彼得金一家的故事,结局差不多都是如此。直到全书的最后,就算他们绞尽了脑汁,也没有变成像费城女士那样的聪明人。彼得金一家当然不乐意看到这种结果,我们却恰恰相反。每一次,这家人为了解决难题所做的种种努力甚至冒险,都会让我们开心地大笑。
在《彼得金一家》中,他们全家共有八口人,大家天天在一起生活、娱乐和学习。在现代人看来,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对柳克丽霞来说,这样的大家庭却是她非常熟悉的。像彼得金一家一样,柳克丽霞也是在一个典型的波士顿大家庭中长大的,共有过四个妹妹(有一个在两岁时早夭),四个弟弟。
后来,“我们四个”里面多了苏珊(1833~1910)等三个小弟弟妹妹。等到家中最小的三个孩子长大,柳克丽霞开始创作并出版短篇故事。彼得金一家的故事,最初也曾讲给他们三个听。
每个熟读《彼得金一家》的读者一定都记得,彼得金夫妇对子女的学习一向十分关心和支持,在学习方面,不管孩子们有什么要求和想法,都会尽量地满足并加以鼓励。在生活中,柳克丽霞的父母也是如此,并常用这样一条家训来鼓励孩子们:
“如果真正肯下工夫,不管什么事儿,只要你想做,就可以做好”。
柳克丽霞正是这样做的。尽管她以前并不擅长创作儿童故事,但由于对彼得金式的大家庭非常熟悉,又能够运用艺术天才潜心创作,柳克丽霞才可以在《彼得金一家》中把她最熟悉的大家庭写得逼真而滑稽。
因此,熟悉黑尔一家的人不难看出,在《彼得金一家》里,柳克丽霞将弟弟爱德华、内森的优缺点经过艺术加工,夸张地组合在了阿伽门农、所罗门·约翰身上;彼得金太太及其女儿伊丽莎白,具有她自己的某些特点;那三个小男孩,则可以看作她的三个小弟妹的化身。
4
就我所知,中国以前似没有过《彼得金一家》的较为完整的译本,连对这部儿童文学名著的介绍都十分少见,只能偶尔在一些外国儿童文学选集中见到书中的一两篇故事。说起来,我也只是在二○○一年才初次知道小书。那几年,我一直在翻译美国散文家、童话家E.B.怀特的全部童话和部分散文。一天,在翻译怀特的散文名篇《浣熊的树》时,从中看到了几段对《彼得金一家》的介绍:
“昨夜,为了哄……小孙子入睡,我们给他读了《彼得金一家》的第一章,我惊奇地发现,这一章居然是写给这些年代的极其完美的寓言。”
这里,怀特提到的正是《彼得金一家》的首篇《给咖啡加盐的女士》。然后,我立刻找来这篇故事,一气将它读完。当我发现这本风趣的小书在国内尚无较完整译本时,才准备将它翻译出来,献给国内的青少年读者。
可是,在二○○三年七月,我仅仅翻译了一个月,却中途停手了。一方面是因为要忙于其他杂事,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本书实在难译。虽然它只是儿童文学作品,但由于作者学识丰富,在书中写到了大量的历史、地理、文学、植物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再加上它毕竟是一个多世纪以前的作品,作者的生活背景与今日不同,更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直到二○○四年九月,我才继续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将全书翻译、修改完毕。为了方便小读者们的阅读,我不得不在译文中加上一些必要的注释,还要尽量让译文更适合当代儿童的口味。可是,限于学识,这样做的效果是否理想,译文是否准确耐读,还有待于广大青少年读者和专家们的批评和指正。
最后,我想在此感谢每位在翻译此书过程中支持过我的朋友和中外网友们。
感谢奇异堡图书工作室的漪然小姐,她不但耐心地为我校对了全部译文,还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感谢美国《新语丝月刊》杂志的网友亦歌,他为我校正了多篇译文,还帮我查到了很多作者及本书的背景资料。
感谢澳大利亚的网友丝管醉春风,他为我解决了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点。
感谢加拿大的网友沈涓,她为我就本书的版本问题在图书馆查阅了一些英文资料。
感谢南京译林出版社的网友eustacia,她为我译出了几个难解的句子。
感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顾青教授及其他几位网友,他们为我译出了书中的几句法语。
感谢作家陈村,《新京报》的编辑涂志刚,“纯真年代网”的艾斯苔尔,以及另外几位网友,他们都曾对我的翻译工作予以热情鼓励。
没有你们的帮助,本书绝不能顺利译出。再次谢谢你们!
2005年1月8日晚21:45肖毛写;19:21 05-1-9改
前一篇:丁香月
后一篇:《槲寄生树枝》(译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