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人物评传》(修订版)之《祝鮀》(2023年4月6日)

(2023-04-06 10:49:56)
标签:

历史

文化

时评

分类: 日志

 


《论语·雍也篇》:“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论语·宪问篇》:“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祝氏(以官为氏),名(佗)[],字子鱼,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卫灵公时任太祝之职,主掌宗庙祭祀事务,以思维敏捷、口才便捷著称,即所谓“祝之佞”。

最能展现祝鮀口才便捷的是他在召陵大会期间代表卫国与蔡国争先,《左传·定公四年》中详细记载了他的言论,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

公元前506年,晋国为了遏制楚国发展,以周王的名义召集诸侯各国在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偃城区)举行会盟大会,史称“召陵大会”。卫灵公也参加了这次大会,出发之前,卫大夫子行敬子建议卫灵公最好带祝随行,因为盟会期间难免会发生各种利益纠纷,祝学识渊博,能言善辩,到时候肯定能发挥重要作用。卫灵公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就让人通知祝随他一同参加诸侯会盟。祝却不愿意多事,他推辞道:“臣展四体,以率旧职,犹惧不给而烦刑书。若又共二,邀大罪也。且夫祝,社稷之常隶也。社稷不动,祝不出竟,官之制也。君以军行,祓社衅鼓,祝奉以从,于是乎出竟。若嘉好之事,君行师从,卿行旅从,臣无事焉。”[]意思就是,太祝负责宗庙祭祀事务,平时忙得四脚朝天,根本没有时间忙别的事情。诸侯会盟之事与太祝无关,应该由左右司马率军随行,所以他拒绝随君出行参会。卫灵公知道说理谁都说不过他,于是就直接命令他随行。

卫灵公一行人到达召陵大会现场后,发现司仪安排诸侯歃血盟誓的秩序把蔡国列于卫国之先,卫灵公大为不满,虽然蔡、卫两国都是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但是长期以来蔡国经济凋敝,国力不强,在诸侯国中根本没有地位,前几年蔡昭侯出访楚国,为了一佩一裘得罪了楚国贵族子常,竟然被羁縻三年,如果在诸侯大会上把蔡国列于卫国之先,这确实是让人难以接受的耻辱,因此卫灵公要求祝去找司仪交涉。祝鮀立即找周大夫苌弘核实情况,苌弘解释说,各国诸侯歃血盟誓的先后秩序是根据周初受封诸侯的长幼之序来安排的,当年分封之时蔡叔为长,康叔为幼,所以安排蔡国列于卫国之先。长幼有序是周朝礼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便诸侯各国后来发生许多变化,但是长幼之序轻易不能改变。

苌弘的解释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他对于周朝分封诸侯的原则理解得过于简单机械,除了长幼之序外,周朝分封诸侯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则:“选建明德,以蕃屏周。”祝知道,要改变目前歃血盟誓的先后秩序,就必须提出更加令人信服的理由,于是他重点围绕当年周公分封诸侯时确定的“明德”原则,征引了大量历史事实和具体情况来进行辩说,简单梳理,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周武王战胜商朝,周成王平定天下,周公辅佐朝政,确定分封诸侯的第一标准是有德之人,而不是长幼之序。因此周公选择伯禽受封于鲁,伯禽接受周公分封,恪忠尽职,努力彰显周公的明德思想,因此政绩斐然;选择康叔受封于殷墟之地,作《康诰》告诫康叔适当保留殷商之政,全面推行周朝统一法令,彰显周公的明德思想;选择唐叔受封于夏墟之地,作《唐诰》告诫唐叔适当保留夏朝之政,沿用戎人原有制度来划定疆土。伯禽、康叔、唐叔三人都是周公的兄弟或世子,因为他们是有德之人,所以周公分封他们为邦域诸侯,并赐以宝物,让他们代替周王朝来履行统治广阔疆域的责任。如果当年周公以长幼之序为分封诸侯的标准,那么文、武、成、康诸王的叔伯兄弟不计其数,其中有许多人比伯禽、康叔和唐叔三人都要年长,他们为什么没有受到分封呢?可见当年周公不是以年龄长幼为标准来分封诸侯的,而是选择那些能够守疆扩土的有德之人。

当年管叔、蔡叔受封建国后,不遵从周公的教诲,放弃德政,与殷商遗嗣勾结,企图危害王室,因此周公诛杀管叔,流放蔡叔,只让他带了七辆车乘和七十个随从。后来蔡叔的儿子蔡仲弃恶从善,崇尚仁德,得到周公的赏识,被招为卿士。周公惟德是举,把他引荐给周王,周王重新分封他为蔡侯。蔡仲是卫国始祖康叔的晚辈,受封时间也远远晚于康叔,如果以长幼之序而论,卫国在诸侯歃血盟誓时理应列于蔡国之先。

周武王同母兄弟有八人,周公做了太宰,康叔做了司寇,聃季做了司空,其余五人都没有官职。他们没有官职,不是因为年龄,而是因为德行和能力。曹国是周文王的后代,晋国是周武王的后代,如果按照长幼之序而论,曹国显然长于晋国,但是现在曹伯的地位却没有晋侯高,曹国的分封地也要比晋国远离王畿。践土之盟时,卫出公不在现场,由同母兄弟夷叔为代表参加会盟,当时盟书上明确记载了诸侯各国先后之序:“王若曰,晋重、鲁申、卫武、蔡甲午、郑捷、齐潘、宋王臣、莒期。”这份盟书现在应该保存在周朝藏室,可以随时查验。这些历史情况说明周公当年分封诸侯时并不是按照长幼之序来确定诸侯国地位的。现在诸侯会盟,不以德行优劣为标准,却按辈分长幼来排序,这显然是违反周公制定的典章制度的。

为了维护卫国的地位和尊严,口若悬河,旁征博引,据理力争,慷慨陈词,充分展现出丰富的历史知识和高超的语言技巧,他重点阐述的周公“明德”思想,这些思想观点在《尚书》中都可以得到印证,所以苌弘不得不信服。后来苌弘与周王室代表刘文公、晋国代表范献子等人商量,大家一致认为祝的辩词是有说服力的,于是采纳了他的意见,在诸侯歃血盟誓时把卫国列于蔡国之先。

孔子对周朝历史很有研究,因此他与祝之间应该多有交流。孔子认为祝任卫国太祝之官是称职的,所以把他与孔文子、王孙贾视为卫灵公的三位重要辅臣,由于他们治事有方,所以卫国才能临危世而不倒。此外,孔子对祝鮀的口才便捷也是大加赞赏,称之为“祝鮀之佞”。古人常以佞为美,借仁代佞,《左传》《国语》等书中常有人以“某不佞”、“寡人不佞”自谦,这是一种美训。

 


[] 著者按:《汉书·古今人表》中记为“祝佗父”。

[] 《左传·定公四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