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子产惠而不知为政》(2020年12月31日)
(2020-12-31 15:20:35)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子产在为政期间能够关爱民生,施惠于民,让民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所以孔子对他评价颇高:“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
弟子子游见孔子对子产推崇有加,于是问道:“老师极力称颂子产对民众有恩惠,您能具体说一说吗?”
孔子说:“子产施惠于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爱民精神。”
惠民主要是在物质方面对民众施以小恩小惠,着力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爱民则是在精神层面关爱民生,努力提高民众内在的道德修养,两者在表现形式上有相同之处,但是却有本质区别,所以子游进一步问道:“爱民应该施教于民,何止于施惠于民呢?”
孔子说:“子产在为政方面确实有点繁琐具体,抓不住要点,他就像一个老母亲那样,只能为民众提供必要的食物帮助,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却不能对民众实施道德教化。”
子游继续问道:“您能列举这方面的事例吗?”
孔子说:“子产在冬天的时候用自己的车乘来帮助那些涉水过河的人,这就是典型的只有实惠于民而没有施教于民。”显然,孔子对子产的认同和赞许是有所保留的,因为“惠人”与“爱人”在道德修养方面还是有差距的。
作为一国的执政者,子产理应关注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民生问题,而不应把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那些个人的具体困难上,所以孟子后来评述此事时说:“子产在郑国主政,他只会对民众施以小恩小惠,却不会运用政治手段来解决问题。如果子产发现民众冬季过河有困难,就应及早组织民众修建桥梁,十一月时就能修成步行桥,十二月就能修成车行桥,涉水过河问题彻底解决了,他又何必用自己的车乘来帮助民众涉水过河呢?为政者只要把政治问题解决好,即使他出行时鸣锣开道,也不会有人反对,又何须一个个地帮助人渡河呢?所以为政者根本不需要去解决每一个人的具体问题,否则他的时间根本不够用!”
(《孟子·离娄章句下》《孔子家语·正论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