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有邦之道与相邦之道》(2020年12月19日)
(2020-12-19 10:28:27)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鲁哀公是有邦(国)者,即《礼记·大学》中所说的“有国者不可以不慎”,然而他召见孔子咨政时不问“有邦之道”,却问“相邦之道”,即为臣之道。“有”与“相”一字之差,使得君与臣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
孔子虽然觉得鲁哀公的问题比较荒唐,但是他也只能按照要求来回答,他说:“相邦之道首先要满足民众的欲望,让他们有丰富的储备,同时还要体察他们的忧患。推行政令时要静待时机,等到时机成熟了,就要坚决贯彻落实,这大概就是相邦之道。”
鲁哀公又继续问道:“请问管理民众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呢?”
孔子答道:“让农夫做好农事,按期缴纳税赋,充实官仓;让工匠做好手工,按期缴纳税赋,充实府库;让庶人演练御、射等军事技能,强身健体,随时准备应征出战。”
孔子回到家中后对子贡说:“今天我应召拜见国君,然而他不问有邦之道,却问相邦之道,这不是荒唐吗!”
子贡问道:“那么您是怎么回答的呢?”
孔子说:“我只能暗自发笑了。”
鲁哀公身为一国之君,他的职责应该是通过推行道德教化和颁布行政命令来管理国家,实施统治,然而他不向孔子请教有邦之道,却去询问相邦之道和治民之法,说明他这个国君当得稀里糊涂的,连自己的身份都没有搞清楚。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相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