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与鲁哀公论用兵》(2020年11月10日)
(2020-11-10 11:23:26)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后指手执兵戈之类武器的士兵,进而引申为采取军事行动或发动征伐战争,即所谓“甲兵之事” []或“军旅之事” []。
孔子对于军事问题向来重视,因为军事存在是一个国家政治和外交的有力保障。孔子本人也具有较高的军事素养,齐、鲁两国夹谷会盟之前,他曾向鲁定公建议道:“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正因为鲁国提前做好了军事准备,所以齐国的阴谋才未能得逞。不过军事问题与国家政治和民生经济等问题相比,就不是最紧要的了,所以子贡请孔子在“足食(经济)、足兵(军事)、民信之(政治)”三者进行选择时,他首先选择了“去兵” []。
鲁哀公也曾向孔子请教“用兵”问题,他问道:“我听人说,发动武力战争是不祥的。”
孔子说:“怎么能说不祥呢?上古圣王发动武力战争是为了推翻残暴统治,解救天下黎民,这能说是不祥吗?不过后世有些帝王为了攫取土地和人口资源而贸然发动武力战争,残害百姓,危害国家,这种用兵是不祥的。”
鲁哀公又问道:“用兵打仗这种相互伤害的事情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孔子答道:“这种事情古来有之,与民俱生。”
鲁哀公继续问道:“我还听人说,剑铠矛戟之类的兵器是由黄帝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蚩尤发明制作的,这种说法确切吗?”
孔子说:“不对。蚩尤根本就不是部落联盟首领,他只是一个贪婪成性的庶人,他为了获取私利,背信弃义,枉顾亲情,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像蚩尤这种贪得无厌的人怎么可能有才智发明制作兵器呢?他就是一个害人害己的败类!人生来就有喜怒哀乐之情,发怒之时就会诉诸武力,相互伤害,于是就有了兵争武斗,所以用兵之事历史悠久,与民俱生。在历史上,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古代圣王推行德政,关爱百姓,恩泽天下,虽然他们也会动用武力来征服对方,但是他们用兵的目的是利用武力来禁暴止乱,维持天下太平,所以至今人们还歌颂他们的功德;而夏桀、商纣等暴君实施残暴统治,他们倒行逆施,破坏法度,滥杀无辜,残害百姓,弄得天怒人怨,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历史证明,那些用兵谋私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所以《诗》中有许多告诫人们远离兵戈的诗句:‘鱼在在藻,厥志在饵。’‘鲜民之生矣,不如死之久矣。’‘校德不塞,嗣武孙武子。’”
听了孔子的这番言论,鲁哀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说:“一国之君对于用兵之事怎么能不有所畏惧呢!”
过去许多学者认为,孔子在与鲁哀公论用兵的对话中,比较全面完整地阐述了他的军事思想。仔细分析,孔子在对话中只提出了“禁残止暴”的著名观点,在理论方面并无建树,说明他的关注点仍在仁义道德说教。
(《大戴礼记·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