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与鲁哀公论五仪》(2020年11月1日)
(2020-11-01 11:21:22)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五仪”就是人的五个等次或五种类型,这是当政者选拔任用士人的重要标准或依据。
春秋末年,鲁国公室与卿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政卿季康子为人强势,擅政专权,鲁哀公则大权旁落,沦为傀儡,身边基本没有可用之人,所以他想在年轻士人中培植一批值得信赖的亲信,他曾专门向孔子打听道:“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当时首推颜渊,不过颜渊此时已经夭亡,其他弟子则难当大任 []。
此后不久,鲁哀公又问孔子道:“我想全面考察鲁国士人,从中选拔出一些青年才俊,委以重任,和他们共同治理国家,请问如何考察选拔他们?”
孔子答道:“生活在当今的社会,却能遵从古代礼制规范;身处于当今的习俗之中,却穿着古代传统式样的衣服。能够做到这样而为非作歹的人是很少见的。”
鲁哀公说:“按照您的说法,那些头戴商朝样式的礼帽、脚穿带有装饰的鞋子、腰束宽大的腰带、腰带别着笏板的人就是可以重用的贤能之人吗?”
孔子说:“那倒不一定。我刚才说的不是这个意思,我们不能只从表面现象上来判定这些人,比如那些穿着礼服、戴着礼帽、乘着大车去参加祭祀活动的人,他们并不是为了吃荤食的,再比如那些披麻戴孝、脚穿草鞋、举着孝棍、喝着稀粥的人去参加祭祀活动,他们也不是为了喝酒吃肉的。同样,那些生活在当今社会却能遵从古代礼制规范、身处于当今习俗之中却穿着古代传统衣服的人,他们并不是向往古代社会的生活,而是崇尚古代礼制的精神,像这样的人现在已经不多见了。”
鲁哀公说:“您说得很好!能不能再说得具体一点?”
孔子说:“人有五个等次(五仪):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如果能分辨清五仪,就能掌握治国理政的方法了。”
鲁哀公问道:“请问什么样的人称作庸人呢?”
孔子答道:“庸人做事心里没谱,说话不讲道理,他们不把贤人和善士当作学习的榜样和处世的依靠;他们采取行动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停止行动时又不知道把自己的脚放在哪里;他们往往小事清楚,大事糊涂,做事没有目标,没有头绪;他们凡事随大流,自己没有主见和追求。这样的人就是庸人。”
鲁哀公又问道:“请问什么样的人称作士人呢?”
孔子答道:“士人心里有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比较明确的计划,所以他们做事目标明确,条理清楚,即使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也不会半途而废;他们学习知识不求渊博,但是必须验证正确;他们说话不多,但力求言而有信;他们做事不多,但力求每一件事情都有充足的理由;他们知道自己学到了正确的知识,说出了正确的话,做对了正确的事,那么这些就像生命和肌肤一样不可改变,必须坚持到底,富贵不能让他们有所增益,贫穷也不能让他们有所减损。这样的人就是士人。”
鲁哀公继续问道:“请问什么样的人称作君子呢?”
孔子答道:“君子说话忠诚守信而心中无怨,德行高尚而态度谦逊,思维通达而言辞委婉;他们坚守行道于天下的理想信念而努力奋斗,自强不息;他们从容不迫的样子看似很容易超越,但是普通人却很难达到他们的修养境界。这样的人就是君子。”
鲁哀公接着问道:“请问什么样的人称作贤人呢?”
孔子答道:“贤人品德高尚,行为规范,遵从礼制;他们的言论足以让天下人效法而不会招致灾祸;他们的德行足以感化百姓而不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他们在精神上是富有的,富有的程度就像拥有天下而没有私藏财富,把财富施舍给全天下的人也不用担心自己受穷。这样的人就是贤人。”
鲁哀公最后问道:“请问什么样的人称作圣人呢?”
孔子答道:“圣人的品德合乎大道,变通自如;他们能够探究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使万事万物遵循自然规律而有所成就;他们做的事情像天地一样广大普遍,像日月一样光耀人间,像风雨一样滋润万物;他们所做的事情是不可能被复制的,因为一切就像天造地设一样;他们所做的事情也是不可能被认知的,因为百姓的浅薄根本达不到他们的高度。这样的人就是圣人。”
鲁哀公感慨道:“您说得太好了!我出生于深宫之中,成长于妇人之手,以前很少与外人接触,也没有什么社会经验,所以我担心不能实行您的五仪之教。”
孔子说:“您能这样说,就说明您已经明白这些道理了,以后您在为政过程中慢慢体会吧,我已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荀子·哀公》《孔子家语·五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