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大夫有差等》(2020年7月1日)
(2020-07-01 16:00:35)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春秋时期,大夫是贵族身份的标识。贵族大夫通常享有一定的经济待遇和政治特权,但是未必需要直接参与国家治理,所以有的贵族大夫完全可以自顾自家,对于国家政事不闻不问。即便参与国家治理事务,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每个从政者的思想境界和政务能力不同,各人所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政绩也是不同的。当然,当时人们对于这些从政大夫的从政表现并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也没有多少人关注此类事情。孔子是一个例外,他热衷于研究人、评论人,不仅对许多从政大夫单独做出评价,还把各个国家和各个时期的从政大夫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进而分出等次。
子家驹、晏子、子产、管仲都是春秋时期的从政大夫(子家驹除外,其余几位都是执政大夫),他们虽然国别和时期不同,但是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所以孔子把他们分为三组来进行比较研究,然后再用比较最优者来与“天子大夫”进行比较,进而得出新的结论。
子家驹和晏子的比较。子家驹是鲁国公族大夫,鲁庄公的玄孙,他为人厚道,不善权变,在公族争权斗争中,他全力维护鲁昭公的权威和地位,并多次向鲁昭公提出中肯建议,然而他并未能阻止鲁国发生“斗鸡之变”,此后他便随同鲁昭公一同流亡国外。孔子根据子家驹的从政表现,给他下了一个“续然大夫”的定论,意思就是,他对国君只能尽到了劝谏补过的义务,却不能发挥实际功效,因此他比晏子要差一等(“不如晏子”)。晏子是齐国贵族大夫,执政国卿,他历事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以善谏著称,他对齐景公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谏言,比如关爱民生、轻赋省刑、举贤任能、崇尚节俭等。晏子的许多谏言都被齐景公采纳,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施政功效,所以孔子给他下了一个“功用之臣”的定论,意思就是,他的谏言不仅能纠正国君的错误,还能转化为实际功用。
晏子和子产的比较。晏子施政以功利为导向,以进言劝说国君实施相应的政策举措为主,这种施政方式显然比子产要差一等(“不如子产”)。子产是郑国贵族大夫,执政国卿,他与孔子、晏子基本是同时期人,彼此也有所交结。子产的施政方式主要是在经济上施以小恩小惠来笼络人心,所以孔子说他“有君子之道四焉”,其中之一就是“其养民也惠” []。从施政效果来看,子产施惠于民的做法比单纯地向国君进言劝谏的受惠面更广,所以孔子给他下了一个“惠人”的定论。
子产与管仲的比较。孟子评价子产道:“惠而不知为政。” []荀子也说:“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 []意思就是,子产只会搞一些小恩小惠的把戏,却没有政治头脑,也没有政治格局,更没有参与大国争霸的魄力。所以在政治方面,子产比管仲要差一等(“不如管仲”)。管仲是春秋初期齐国的辅政大臣,也是一位有远见、有魄力的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在国内推行了一系列的内政改革,使齐国国力迅速增强;对外则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四处征战,完成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所以孔子给他下了一个“如其仁”的定论 []。
管仲与天子大夫的比较。管仲虽然在政治上获得巨大成功,但是他在本质上只是一个道德修养境界不高的人,他崇尚武力,却不能遵从道义,信奉智谋,却不能推行德政,所以他只能辅佐齐桓公推行霸道,却不能像“天子大夫”一样辅佐天子实现王道。霸道与王道的根本区别在于武力威服和道德感化,所以荀子评论道:“管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也。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 []
孔子在知人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他通过几组从政大夫的比较研究,不仅分出彼此的优劣高下,而且对于从政者来说,这些内容是具有引导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