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鲁哀公问贤君》(2020年6月1日)
(2020-06-01 16:21:05)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由于鲁哀公自幼生长在内宫之中,对于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民俗等事务一窍不通,所以他继位以后不知道如何履行国君的职责,表现得很不自信,一会儿向孔子提出“圣君之问” [],一会儿又向孔子提出“当今之君,孰为最贤”之类的低级问题。鲁哀公如此提问,其实未必想成为贤君,而是希望孔子做出否定答复,然后再吹捧自己是贤君。
孔子此时的身份是鲁国“国老”,有义务客观真实地向国君提供咨询意见,所以他直言不讳地回答道:“当今之世,称得上贤君的人几乎没有,实在要说,或许卫灵公勉强算一个。”
鲁哀公对于孔子的回答颇为失望,他质疑道:“我听说卫灵公在世地时候,家庭内部管理十分混乱,男女长幼之间发生了许多出格的事情,这样的人怎么能称得上贤君呢?”卫灵公在私生活方面确实不够检点,他不仅宠幸夫人南子,迫使太子蒯奎出逃晋国,而且还与宋国公子朝公子关系暧昧,把卫国上下搞得乌烟瘴气的。
孔子并不打算曲意附和鲁哀公,他说:“我对卫灵公做出正面评价,主要是依据他在朝廷上处理政务,并不涉及他的家庭内务。”从政治层面来看,卫灵公在卫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位有作为、敢担当的诸侯国君,他在位四十二年,基本理顺了公室贵族之间的复杂关系,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为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他一生最大的功绩是联合齐国组成抗晋联盟,有效维护了中小诸侯国的正当利益,大大延缓了大国兼并争霸的进程。
鲁哀公似乎对卫灵公存有偏见,因此继续问道:“卫灵公在处理国家政务方面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
孔子说:“卫灵公的弟弟名叫公子渠牟,他的智慧足以治理一个千乘大国,他的诚信也足以守护这个千乘大国,所以卫灵公对他非常信任,委以重任。卫国有一个名叫王林的士人 [],只要他发现有贤良之才,就会主动向卫灵公举荐,而卫灵公也会大胆任用他所举荐的贤良之才,如果有人没有受到任用,王林还会把自己的奉禄分给他,所以卫灵公当政时期,卫国没有不被任用的贤良之才。卫国还有一个名叫庆足的士人,每逢国家遇有重大事件,他就会主动出仕为官,帮助国家度过难关,等到危机过去之后,他又会主动辞去官职,把官位让给其他贤良之才,所以卫灵公对他非常敬重。卫国最有名的是一个名叫史鰌的大夫 [],他因与卫灵公政见不同而离开卫国,卫灵公深感内疚,跑到郊外去住了三天,停止弹琴鼓瑟之类的所有娱乐活动,一定要等史鰌回心转意后才返回宫中居住。在任用贤良之才方面,卫灵公心胸宽,眼界高,魄力大,政治功效也非常显著,因此我认为他称得上贤君。”
历史上的卫灵公确实善于招揽人才,当年孔子跑到卫国去寻求发展时,卫灵公也为他提供了“奉粟六万”的优厚待遇,孔子对此印象深刻,所以他在对鲁哀公进行说教时,又把举贤任能作为诸侯国君治理国家的一项重要国策,不过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