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仲尼逸事》之《死欲速朽》(2020年5月8日)

(2020-05-08 15:54:42)
标签:

历史

文化

时评

分类: 日志


孔子教授弟子习礼,往往是从升降揖让、进退趋避等具体的礼仪动作开始的,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其中有什么讲究,就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了,只能靠弟子自己去慢慢领悟,因此难免会产生歧义。好在孔门弟子之间经常进行交流,各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大家相互启发,这样就可以把一些问题梳理清楚。

有一次,有若问曾参道:“你向老师请教过丧事问题吗?”

曾参说:“我曾听老师说过‘死欲速朽’这句话。”所谓“死欲速朽”,就是人死下葬后最好赶快腐朽。

有若对此提出质疑,他说:“这句话肯定不是老师说的,因为老师在任中都宰期间曾对棺椁的厚度做出明确规定:内棺四寸,外椁五寸。这说明他不希望人死后快速腐朽。”

有若的推论是成立的,孔子对于丧葬之事历来重视,弟子子游曾向他请教有关“丧具”(入殓棺椁及随葬物品)问题,他说:“称家之有亡。” []意思就是,如果经济条件许可的话,能厚葬则厚葬,因为死者为大。

曾参又说:“我确实听见老师说过这句话,而且子游当时也在场。”

有若说:“如果这句话确实是老师说的,那么肯定是特指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

后经子游证实,孔子所说的“死欲速朽”,确实是针对宋司马桓魋“自为石椁”这个具体事情而言的。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曾在宋国短暂停留,当时他与弟子们在大树下习礼,受到桓魋等人的侵犯,闹得很不愉快 [],所以他对桓魋极其憎恶,曾经恨恨地说道:“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

桓魋是宋国司马,其为人蛮横霸道,奢靡无度,在世时就为自己制作石椁,即所谓“自为石椁”,孔子对此进行了严厉批判。

孔子首先对“石椁”问题进行了批判。相比较而言,石椁的耐腐性肯定比木椁强,尸体保存的时间也更长,但是石材开采和运输的难度都很大,制作成本也很高,如果再想在石材上雕刻一些精美的花纹图案就更费工费时了,所以当时人们制作棺椁主要用木材,很少用石材。就身份而论,桓魋不过是宋国的一个世袭大夫,既非王公,又非圣贤,可是他却为了让自己死后尸体能够长久保存,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来制作石椁,耗时三年仍未完成,工匠们都抱怨不已,因此孔子带有诅咒意味地说:“像桓魋这样奢靡浪费,作践民众,还不如让他死后尸体快点腐朽!”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死欲速朽”并不代表的思想观点,而是针对桓魋个人的特殊情况而言的。

孔子接着又对“自为”问题进行了批判。所谓“自为”,就是活人自己为自己料理后事,这是有违礼制的。弟子冉有见桓魋居然自制石椁,于是就向孔子请教道:“礼制规定:当事人不可预知凶事(死亡),也不可提前准备。这句话怎么理解?”

孔子结合桓魋自为石椁之事借题发挥道:“人只有死后才能议定谥号,谥号议定后才能确定下葬的时间和地点,所有丧事完毕后才能着手准备建立祭庙、安排牌位等事宜,不过这些事情都应由在世的臣属来办理,不应由死者生前预先安排,而制作棺椁之类的事情就更不应该由死者生前操办了!”

其实,孔子对于厚葬或薄葬问题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他的总体要求是称家之财,量力而行,致哀而已,只要不超越身份的限制和礼制的节度就可以了。

 

     (《礼记·檀弓上》《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



[] 《礼记·檀弓上》。

[] 《史记·宋世家》:“(宋)景公二十五年,孔子过宋,宋司马桓魋恶之,欲杀孔子,孔子微服去。”

[] 《论语·述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