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仲尼逸事》之《渔夫听琴》(2020年3月8日)

(2020-03-08 16:12:06)
标签:

历史

文化

时评

分类: 日志


孔子说自己“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意思就是,他到七十岁以后就可以随心所欲了,而且不会越界犯错。不过这个“矩”是人世的规则,人世以外就另当别论了,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渔夫就是这样一位世外高人,就像《论语》中的楚狂接舆、长沮、桀溺和荷蓧丈人等人一样厌恶人世,标榜清高,崇尚自然。

有一天,孔子闲来无事,便带领弟子们到曲阜东门外的缁帷之林去散心。缁帷之林是一个娱乐休闲的好去处,因其林木茂密如帷幕而得名。进入林中,弟子们散坐在四处读书,孔子则端坐在杏坛之上弄弦弹琴。一首琴曲弹了不到一半,有一个渔夫听见琴声,便下船登岸循声而来。渔夫须眉全白,精神矍铄,散发披肩,长袖飘飘,一看就不是等闲之辈。他在一个僻静处坐下后,左手撑着膝盖,右手托着腮帮,认真地听着琴曲。一曲终了,他招手让子贡、子路过去,然后用手指着孔子问道:“请问弹琴的这位是什么人?”

子路答道:“他是鲁国有名的君子。”

渔夫又问道:“这位君子姓甚名谁?”

子路答道:“他是孔氏族人。”老师的名讳是不能随便说的,所以子路只报了一个孔氏。

渔夫似乎对孔子特别有兴趣,又继续问道:“请问这位孔氏君子是什么身份?”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因为孔子当时在鲁国只有一个“国老”的头衔,官不是官,民不是民,三言两语很难解释清楚,因此子路一时语塞。子贡反应比较机敏,他赶紧把话头抢过来答道:“孔氏君子心存忠信,践行仁义,用礼乐来规范自己,用伦理来教导别人。他对上忠于国君,对下施教于民,以利天下为己任。”

渔夫对子贡的回答不太满意,因为这种大而化之的回答就是在玩文字游戏,缺乏最基本的诚义,于是他又皱着眉头问道:“孔氏君子是有土地恒产的受封贵族吗?”

子贡答道:“不是。”

渔夫又问:“那么他是诸侯国君的辅佐大臣吗?”

子贡答道:“也不是。”

渔夫听到这里便起身离去,走了几步,他又回过头来笑道:“礼乐仁义固然重要,但是劳心苦修恐怕有损于人的真情本性。哎呀,我不得不多说一句,孔氏君子何必难为自己,他那样做只会离大道(万物法则)越来越远!”言下之意,孔子又不是有职有权的大人物,何必为忠君孝父之类的人间俗务操心费力。

渔夫离开后,子贡赶紧回到杏坛把渔夫的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推琴起身道:“难道他是得道圣人吗?”说罢,他赶紧走下杏坛,追到河边,渔夫此时已经撑船划桨离开岸边,听见孔子呼叫,他转过身来站立在船上。孔子退后三步,恭恭敬敬地对他行再拜之礼。渔夫客气地问道:“您叫我有什么事吗?”

孔子说:“刚才先生说话刚开了一个头就匆匆离去,孔某反应迟钝,没能理解,所以特意在此等候,想听您再多教导几句,帮助我能有所开悟。”

渔夫笑道:“好啊!您真好学啊!”

孔子行礼再拜,然后起身说道:“我自幼求知好学,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但是还没有学到至真至善的道理,所以必须时时处处虚心求教。”

渔夫见孔子态度诚恳,也就不推辞了,他对孔子说:“既然您如此好学,我将尽我所能来解答您的疑惑。目前您所关心的主要是关于人世方面的事务,即所谓人事,那么我就给您讲讲人事吧:在人事之中,最为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各守其位,各尽其职。天子、诸侯、大夫、庶人如果都能够各安其分,那么就可以实现天下大治;如果上述四者的身份和地位发生错乱,那么就会天下大乱。所以治国之道(人事)其实很简单,只要每个人都管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就行了。田地荒芜,房屋破漏,缺衣少食,税赋不贡,妻妾不和,长幼不亲等,这些都是庶人分内的事情;能力不能胜任职位,分内的事情做不好,自己的行为不检点,属下消极懈怠,政绩不彰,职位不保等,这些都是大夫分内的事情;国家治理混乱,朝廷大臣不能听命效忠,工匠技艺不精,每年税赋不足,朝觐天子怠慢等,这些都是大夫分内的事情;因阴阳失调、天时不利等原因而造成农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因诸侯暴乱、战争频仍等原因而导致百姓生活凋敝,因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等原因而导致社会风气日益败坏,这些都是天子分内的事情。而您现在既没有天子诸侯治理国家的重任,也没有朝廷大臣职官管理政务的职责,最多算一个有名无实的议政大夫,理应安分守己地居家养老,可是您却不甘寂寞,四处游走,推行礼乐教化,规范人伦道德,设帐教授弟子,这岂不是没事找事、自讨没趣吗!”

孔子对于人事的执念来自于他不切实际的政治理想,尽管他在现实生活中四处碰壁,但是仍然初心不改。渔夫意识到,想让孔子在思想上有所改变,不仅要把做人各安其分的道理讲清楚,还必须揭示人事的复杂和人心的凶险,于是他又具体分析了“人有八疵”和“事有四患”。所谓“人有八疵”,就是大多数都有八种毛病或陋习,排在第一位的是“非其事而事之”,这种毛病谓之“摠”,就是大包大揽的意思,孔子犯的就是这种毛病,其他毛病依次是“佞”、“谄”、“谀”、“谗”、“贼”、“慝”“险”;所谓“事有四患”,就是人事中的四种常见错误,具体是“叨”、“贪”、“很”、“矜”。

听完渔夫的分析,孔子似乎有所触动,故而长叹一声,然后再拜致谢,接着他愤懑地说道:“我一生曾遭遇无数凶险,印象最深刻的四次分别是在鲁国屡次被弃用,在卫国被当作摆设而不受重用,在宋国树下习礼受到武力威胁,在陈蔡之间受困断粮。至今我仍然没有想明白,如何才能避免遭受各种磨难呢?”

渔夫神情凝重地说:“您沉溺于人事俗务太深了,所以一时很难醒悟!我来给您打个比方吧,一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足迹,于是他就拼命奔跑,以为这样就可以摆脱影子和足迹,可是他跑得越远足迹就越多,跑得越快影子越就近,他这样不停地奔跑,最终肯定活活累死。其实人完全没有必要奔跑逃避,只要躲在阴暗的地方就没有影子了,静止不动也就没有足迹了,然而这么简单的道理却有人不懂,活该他累死!同样,您极力想摆脱各种灾祸的困扰,就像想摆脱影子和足迹一样,然而这些困扰恰恰是您热衷于推行礼乐仁义造成的,您越努力推行礼乐仁义,遇到的困扰和灾祸就越多。因此您想摆脱困扰,就必须先摈弃礼乐仁义,去追求人的真情本性,这样才能免遭凶险和磨难。”

孔子被渔夫说动了心,他诚恳地问道:“请问什么是人的真情本性呢?”

这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比较抽象,很难说得清楚,渔夫斟酌再三,着重阐述了两点:一是精诚之至。真情本性是人心中最真实、最能打动人的部分,即所谓“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情本性是无法伪装的,假装哭泣的人,虽悲不哀;心中无爱的人,虽笑不和。二是受之于天。真情本性是先天而具的,人人相同,没有差等。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出现各式各样的差异,是因为各人的经历和修为不同,有的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全性保真(如渔夫),有的人则热衷人事,急功近利,损耗本性(如孔子)。渔夫最后总结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法天”是效法自然,“贵真”是珍重本性,因此修身求道的最高原则就是法天贵真,远离人事。

在人生观方面,孔子与渔夫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一个主张积极入世,另一个则主张消极避世,两种人生态度冰火不容。然而随着孔子年近迟暮和理想破灭,他也渐渐产生了厌世情绪,因此渔夫的言论特别能引起他的共鸣,也让他受益良多,于是他起身再拜,毕恭毕敬地说道:“今天我有幸聆听高人教诲,这是上天对我的眷顾。先生待我如门人弟子,殷殷教导,多有启发,敢问先生仙居何处,我想日后拜师受业,学习人生的大智慧(大道)。”

渔夫则推辞道:“我听说,同道者无需相约,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不同道者不必强求,即使努力也不会成为同路人。所以您一定要慎选同道之人,共同修身求道,切莫辜负我对您的期望。您好自为之吧,我就此别过了!”言罢,他撑船缓缓而去,小船慢慢地消失在芦苇丛中。

渔夫离去后,孔子还独自在岸边呆呆地发愣,后来子贡把驾乘拉了过来,子路把马辔递到他的手中,他仍若有所思地站在那儿,直到水面上的波纹平静了,划船的浆声听不见了,他们才驱车离开。

在返回的途中,子路好奇地问道:“我跟随老师已有多年,诸侯国君之类的头面人物见过不少,您都是不亢不卑,从容淡定,可是今天您见到这位漂泊于江湖之上的渔夫却恭敬有加,礼数周全,这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弟子们对此也觉得不可思议。”

孔子拍着座前的横木感叹道:“仲由真是太不长进了!你跟随我学习礼乐知识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可是粗犷的本性还没有改变!你靠近过来,我对你说:遇到长者不敬是失礼,遇到贤者不尊是不仁,而那位渔夫是至尊至贤的得道者,所以我必须对他万分虔诚!”

渔夫其实是一个虚构人物,渔夫听琴也是编造出来的一个故事,而孔门师徒只是道家学派用来嘲弄的对象而已。

 

     (《庄子·渔夫》)



[] 《论语·为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