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过而不式(轼)》(2019年12月22日)
(2019-12-22 15:49:18)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春秋末年,晋楚争霸,战争频仍,陈国夹在两个大国之间,交替受到征伐,屡受重创。在楚伐陈的一次战役中 [],陈国都城的西门被大火焚毁,当政者立即组织国人进行抢修,孔子的驾乘此时正好路过西门,但是他端坐车上,不式而过。
式,通轼,用作名词是指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用作动词是指乘车人扶轼低首向路人表示敬意,即行式礼,这是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一种礼仪:“禹见耕者耦,立而式;过十室之邑,必下。” []意思就是,禹乘车遇见两个人并肩耕作,就要从车厢里站起来,手扶横木表示敬意;乘车经过十户以上的村庄,就要下车行礼致敬。
周朝对“式”的礼仪又做出许多具体规范,《礼记·曲礼上》:
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
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
君子式黄发,下卿位;入国不驰,入里必式。
车上不广欬,不妄指。立视五嶲,式视马尾。
祥车旷左,乘君之乘车不敢旷左,左必式。
国君在车上对大夫行式礼,大夫应下车还礼致敬;大夫在车上向士人行式礼,士人也应下车还礼致敬。在战车上可以不行式礼。在路上遇见老者,不论尊卑贵贱,乘车人都应行式礼。驾乘进入里巷,遇人应行式礼。行式礼时眼睛要看着马尾。乘坐国君的车乘,如果坐在左边尊位,一定要恭恭敬敬地手扶车轼。
孔子是一个习礼之人,平时对礼仪也非常讲究,但是他在路过陈国都城西门时却没有向抢修城门的人行式礼,为孔子执辔驾车的子贡觉得奇怪 [],于是问道:“礼制规定,驾乘在路上遇到三人以上,乘车人应该下车致问候礼,遇到两人应该在车上行式礼。今天我们驾车路过都城西门,有许多国人在那里抢修城门,老师您却没有向他们行式礼,请问这是为什么?”
孔子说:“我听说,国家将亡而不知忧患的人是不智,知道亡国忧患而不能奋起抗争的人是不忠,能够奋起抗争而不能以死相拼的人是不勇。你看看,在那里抢修城门的人虽然很多,但是他们却做不到智、忠、勇,这种人不值得尊敬,所以我没有向他们行式礼。”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曾两度适陈,前后待了有六、七年。他刚到陈国时住在司城贞子家,经贞子举荐,他得以面见陈湣公,并有幸成为座上客,经常出入公室,为陈湣公答疑解惑。其实,陈湣公对孔子所宣扬的以礼治国并不感兴趣,时间长了,他在陈国就成了一个“多余的人”,陈国大夫对他多有猜忌,防范甚严,以至于他与陈国君臣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无上下之交” []。由于孔子在陈国不受待见,因此他对陈国人也怀有偏见,甚至怨恨,“过而不式”就是这种怨恨情绪最直接的表现。
后儒在记载此事时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来加以评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意思就是,陈国的卑鄙小人成群,他们恶意攻击孔子,孔子当然不会待之以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