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孔子见温伯雪子不言而出》(2019年12月10日)
(2019-12-10 14:31:52)
标签:
历史文化情感 |
温伯雪子是楚国贤者、得道高人,温姓,字雪子,因为他年纪比较大,故称温伯。
温伯雪子从楚国到齐国去,途径鲁国,暂住几日,鲁国有一个习礼之人(暗指儒家)想去拜访他。温伯雪子不耐烦地说:“不见!中原地区的这些习礼之人只知道那些虚伪的礼仪程式,实际上他们根本不懂得人情事理!”当时,南方的楚国与中原各国在文化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齐、鲁国等国以华夏正统自居,崇尚礼乐文明,鄙夷异族文化;而以楚国为代表的蛮夷之邦对中原文化也比较排斥,认为周朝礼制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失去意义,完全是糊弄人的虚假摆设。
温伯雪子从齐国返回时又在鲁国盘桓数日,那个习礼之人再次求见。温伯雪子说:“上次我去齐国时,他想来拜访我,这次我从齐国返回了,他又想来拜访我,可见他一定有什么独到的见解,也许能对我有所启发。”于是他就约见了那个习礼之人。
两人见面之后,结果令人大失所望。见面结束后,温伯雪子回到内室中连声叹气,后悔不已。第二天,那个习礼之人又来拜访,见面结束后,温伯雪子回到内室中又是连声叹气,他的仆人不解地问道:“先生每天会见宾客,回到内室中为什么总是连声叹气?”
温伯雪子说:“我告诉你其中原委吧:中原地区的这些习礼之人只会装腔作势地讲求那些没有用的礼仪程式,对于人情事理却根本不在乎!就拿这两天老来见我的那个习礼之人来说吧,他见我时亦步亦趋都小心翼翼,生怕出现差错;他动作做作,神情夸张,或而像龙或而似虎,一举一动都好像在演戏,其实他内心空虚得很;他规劝我时态度就像儿子孝养父亲一样恭敬,可是他开导我时态度又像父亲训斥儿子一般严厉。总之,这些人看起来道貌岸然,彬彬有礼,其实都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我和他们根本无法正常交流,所以叹息不已!”
孔子听说此事后,也前去拜访了温伯雪子,不过两人只是枯坐了一会儿,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交流互动。孔子告辞出来后,子路(《吕览·精谕》中作子贡)不解地问道:“老师您希望面见温伯雪子已有很长时间了,可是您今天见到他之后却一言不发就出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答道:“像温伯雪子这样的人,只要看一眼就知道他是一个得道君子,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说话是多余的。”
孔子见温伯雪子不言而出,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还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相关记载并未言明,因此只能各人理解了。
关于孔子见温伯雪子之事,最早见于《庄子》。道家学派的著作向来以嬉笑怒骂见长,他们通过编造各种故事来讥讽儒家学派拘守礼仪的虚伪与荒唐,因此孔子经常“躺着中枪”。到了两汉时期,儒学后人为了维护孔子的圣人形象,对于此类带有偏见的传说又进行再加工,力求让孔子与道家人物平起平坐,平分秋色,于是《吕氏春秋》在文末评论道:“故未见其人而知其志,见其人而心与志皆见,天符同也。圣人之相知,岂待言哉?”作者刻意把孔子和温伯雪子塑造成两个心志相符、意气相投的圣人,这样就算扯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