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仲尼逸事》之《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2019年10月16日)

(2019-10-16 16:53:23)
标签:

历史

文化

情感

分类: 日志


有人曾向孔子请教道:“以德报怨,何如?”孔子答道:“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认为,人与人相处必须坚持平等的原则:别人对我友善,我对别人也友善,这就是“以德报德”;别人对我不友善(“怨”),我对别人当然也不友善,不过“不友善”并不是以怨报怨,而是以直报怨,这里的“直”是“直道”的意思,即正直、公道的处事方法,就像柳下惠那样:“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

《论语》在记录本章言论时并没有言明与孔子对话者的身份,只是用了一个“或”字含混过去了。结合相关史料分析,这个“或”极有可能是与孔子同时期的楚国令尹子西,因为他不仅与孔子之间曾经有过以直报怨的纠葛,而且他与楚平王之孙王孙胜(白公胜)之间也发生了以德报怨的悲剧。

子西是楚平王的庶出长子,昭王、惠王时期任楚国令尹。春秋末年,吴楚争霸,楚国都城郢被吴军攻破,楚昭王被迫逃亡随国。子西在此危难之时内外联络,组织力量,在复国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楚昭王对他非常敬重。据《史记》记载,楚昭王曾打算用书社七百里的封地和人口来延请孔子辅政 [],然而子西却坚决反对,从中作梗,他对楚昭王说:“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 []意思就是,孔子崇尚周朝礼制,排斥蛮夷异族,而且孔门之中人才济济,能量很大,如果把他请到楚国来未必有利。楚昭王后来听从了子西的建议,把延请孔子之事暂时搁置下来了。从人际交往方面来说,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子西对孔子是不友善(“怨”)的,但是孔子并没有以怨报怨,而是坚持坦诚相待,直言不讳,把该说的话说清楚,做到以直报怨。

孔子对子西是如何以直报怨的呢?这与楚国公子王孙胜有关,王孙胜是楚太子建之子,太子建在国内争位失利,举家逃亡郑国,后被郑人所杀。王孙胜为了免遭灾祸,只得离开郑国,逃亡吴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与楚国王室之间是有杀父之仇、亡家之怨的!子西与王孙胜同为王室,他听说王孙胜为人正直,果敢刚强,因此打算召他回国来驻守边境地区,以抵御吴国入侵。楚国王室贵族叶公子高等人对此都表示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公孙胜与楚国王室的积怨太深,回国后必定会变本加厉地实施报复。然而子西却不以为然,他对叶公子高说:“德其忘怨乎!余善之,夫乃其宁。” []意思就是,我对他以德报怨,他就不会对我以怨报德。

关于德怨相报的问题,一时间在楚国贵族集团内部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孔子此时人在楚国,相关当事人都想听听他的意见,这就与《论语》中所记载的“或”与孔子的问答形成了呼应。孔子的意见是非常明确的,他不赞同子西以德报怨的做法,因为这不符合人与人相处的平等原则,于是他对弟子们说:“你们有谁愿意去劝导子西放弃沽名钓誉的愚蠢做法?”所谓“沽名钓誉”,只是换个说法而已,因为召王孙胜回国之事毕竟比较敏感,需要规避风险。子贡当即表示愿意前去劝导子西,事后他觉得自己劝导成功了,子西已经打消了召王孙胜回国的念头。但是孔子则表示怀疑,他说:“子西为人宽厚,品行高洁,从来不受利益驱使,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人的本性是难以改变的,性情正直的人一定会坚持正直的处世之道,随机应变的人也一定会随时改变自己的主意。所以根据我的判断,子西终将会为召王孙胜回国而蒙受灾祸!”对于子西召王孙胜回国之事,孔子并没有计较子西此前对自己的不友善(以怨报怨),他坚持真诚相待,直言相劝,尽心尽力,不留遗憾,这就是以直报怨。

果然如孔子所料,令尹子西最终没有听从众人的劝阻,执意召王孙胜回国,并委以重任,封于白邑,号白公。王孙胜回国后不久就发动叛乱,当朝诛杀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等朝廷重臣,史称这一历史事件为白公之难或白公之乱。

在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的问题上,令尹子西固执地选择了前者,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孔子则谨慎地选择了后者,所以能够赢得他人尊重。

 

    (《韩非子·说林下》《国语·楚语下》《史记·孔子世家》)



[] 《论语·宪问》。

[] 《论语·微子》。

[] 《史记索隐》:“古者二十五家为里,里则各立社,则书社者,书其社之人名于籍。”

[] 《史记·孔子世家》。

[] 《国语·楚语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