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仲尼逸事》之《夹谷之会》(2019年9月16日)

(2019-09-16 11:01:14)
标签:

历史

文化

军事

分类: 日志


  夹谷之会是春秋时期非常重要的一次诸侯会盟,也是孔子一生中最为出彩的一次政治经历。夹谷是位于齐鲁边境的夹谷山(今山东莱芜夹谷峪)[],在齐国境内。

春秋末年,诸侯争霸的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老牌霸主晋国日渐衰落,以齐国为首的反晋联盟正在逐渐形成,此时鲁国就成为新老霸主争夺的焦点。鲁国是晋国的传统盟国,鲁定公即位以后,继续奉行联晋抗齐的策略,多次出兵侵犯齐、郑等国,对齐国西进争霸起到了有效的牵制作用。当时齐国国君是齐景公,他是一位有谋略、敢作为的国君,为了扩大反晋联盟,他希望通过会盟来与鲁国重修旧好,进而再现齐桓霸业。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齐、鲁两国国君举行夹谷之会,意义就非同寻常了。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鲁两国决定在夹谷山举行会盟,齐景公和鲁定公亲自出席。周朝礼制规定,诸侯出疆,必须由正卿随行,鲁国正卿为“三桓”之家,然而当时鲁国的季氏陪臣阳虎篡取国政,“陪臣执国命” [],“三桓”之家大权旁落,所以只好临时委派孔子担任“摄相事”,就是代理国卿主持会盟礼仪。孔子此时已经官至大司寇,职位仅次于国卿,而且他见多识广,熟悉外交礼仪,当年鲁国公族大夫孟僖子随鲁昭公出访楚国,因不能相礼而自责不已,所以他临终前特意嘱咐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一定要师从孔子学礼 []。由此可见,孔子是“摄相事”最合适的人选。

由于齐、鲁两国多年来相互征伐,积怨很深,所以两国君臣之间相互猜忌,各怀心思。会盟之前,齐景公身边的谋士犁弥(犁鉏)建议道:“孔丘虽然通晓礼仪,但是却不善武斗,我们不妨在会盟现场安排莱人战俘进行战阵表演,乘其不备,劫持鲁侯,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逼迫鲁国就范。”齐景公觉得此计可施,于是就让他去暗中准备。孔子在临行前则提醒鲁定公道:“我听说,和平外交必须要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军事斗争也必须要做好和平外交的准备。古时候,诸侯国君外出离境,必须配备相应的文武官员随行,此次夹谷之会,也请您命左右司马领军随行。”鲁定公听从了孔子的建议,命左右司马领军随时准备接应。

鲁定公一行到达夹谷山后,齐人已在会盟地点筑起一个高台,高台用土修筑了三层台阶。两国国君先行会遇之礼,然后相互谦让,共同登上高台。双方相向而坐,中间空出一块场地,孔子则在高台之下密切关注着现场动静。宾主互致献酢(敬酒)之礼后,犁弥趋步向前奏请道:“两国国君在此举行友好会盟,何不让莱人战俘前来演奏四方之乐助兴?”齐景公假意应允,于是一群头上插着羽毛、手中持有剑戟的莱人战俘敲着战鼓一拥而上,载歌载舞,现场一片混乱。孔子发现高台之上情况异常,一个箭步登上高台,一面护着鲁定公向后撤退,一面命令鲁国士兵立即驱散莱人战俘,他怒斥道:“今天两国国君在这里举行友好会盟,夷狄异族的战俘竟然敢手持兵器扰乱会盟现场,甚至对我们君主图谋不轨,难道这就是齐侯用来征服天下诸侯的办法吗?自古以来,异族不得谋我华夏,夷狄也不得乱我中国,异族战俘不应扰乱诸侯盟会,武力挟持也不应破坏两国交好,因为这样不仅是对神灵的不敬,而且在道德方面是失义,在做人方面是失礼,我相信这不是齐侯的本意。”齐景公本来就心中有鬼,听了孔子这番话后,更觉得自己理亏,因此不得不向孔子表达歉意,然后他退后几步对犁弥等人说:“孔夫子陪同鲁君与我们齐国举行会盟,循古礼而修旧好,而你们却招引莱人战俘来用夷狄之俗扰乱会盟,真不知道你们想干什么!”说完他悻悻地挥了挥手,让莱人战俘退了下去。

莱人战俘被斥退后,两国会盟继续进行,孔子又退回到高台之下静候。过了一会儿,齐国司仪上前奏请道:“请奏宫中之乐。”齐景公觉得奏乐只是作乐助兴而已,于是就允诺了。一时间乐声大作,歌舞俳优和侏儒小丑在国君面前表演各种低俗不堪的歌舞和杂伎,弄得会盟现场乌烟瘴气!孔子发现高台之上又发生异常情况,于是快步登上台阶,站在第二阶上高声说道:“这些卑贱的小丑艺人竟然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轻佻放浪,戏弄诸侯,这是败坏礼制的严重罪行,请右司马立即行刑问斩!”众人见孔子神情严肃,态度坚决,谁也不敢上前阻拦,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俳优小丑们被斩断手脚,齐景公当时也被吓出一身冷汗。

经过友好协商,齐、鲁两国最终决定结为同盟关系,在举行歃血为盟仪式时,齐国突然要求在盟书上加上几句话:“两国盟约订立之后,但凡齐国举兵出境征伐,鲁国必须派兵车三百乘从征,否则就将按本盟约加以制裁。”孔子则让鲁大夫兹无还针锋相对地回应道:“两国盟约订立之后,如果齐国不归还侵占鲁国的汶阳之田,只是单方面要求鲁国派兵随齐军出征,也将按本盟约加以制裁。”这里所说的汶阳之田,是指此前被齐国侵占的鲁国田邑,主要有郓(今山东郓城东部)、讙(今山东宁阳北部)、龟阴(今山东新秦西南、泗水县东北一带)等地。

双方盟约签订后,齐景公准备设宴款待鲁定公等人,孔子对齐大夫梁丘据说:“阁下难道不了解齐、鲁两国的传统礼仪吗?以前历代国君在完成盟约订立之后就不再举行宴飨活动了,因为已经没有必要再劳累那些事务官了。况且按照礼制规定,牛形和象形的酒具是不可以拿出宫门的,高雅的宫廷音乐也是不适合在野外荒山演奏的。如果在这里举行宴飨活动,使用宫中的专用酒具,那就有违礼制了;如果筵席一切从简,那就如同舍弃五谷而用秕稗。筵席过于简朴有损齐侯的颜面,追求宫中奢华则有损齐侯的名声,所以希望您能慎重思考此事的利弊得失。举行宴飨活动是为了彰显齐侯的美德,与其效果适得其反,不如干脆作罢。”时人都知道孔子精通礼仪,能言善辩,所以齐人最后听从了他的建议,取消了宴飨活动。

齐、鲁两国都是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大国,由于两国的发展路径和政治生态不同,春秋后期便逐渐呈现出齐强鲁弱的态势,然而在夹谷之会期间,孔子惊艳亮相,大放异彩,他为了维护鲁国的正当利益和鲁君的基本尊严,既坚持原则,又有礼有节,迫使齐国不得不做出让步,充分展现出大国气度和君子风范。而齐大夫梁丘据等人则心胸狭隘,目光短浅,违礼从俗,行为粗俗,与孔子相比,他们就像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乡巴佬,所以回到都城后齐景公责备群臣道:“孔子用君子之道来辅佐他的君主,你们却用夷狄陋俗来误导我,以至于得罪鲁君,影响两国关系,现在不知如何是好!”此时有一个明事理的小官吏说:“有德君子犯错就用物质资产来表达歉意,无德小人犯错则用虚伪文辞来掩饰错误。君主如果想向鲁侯表达歉意,重修旧好,在下建议对鲁国做出一些实质性的补偿,这样才能赢得谅解。”齐景公后来听从这个小官吏的建议,主动归还了侵占的汶阳之田。

 

 

(《左传·定公十年》《谷梁传·定公十年》《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相鲁》)




[] 《春秋谷梁传》中作“颊谷”。

[] 《论语·季氏》。

[] 《左传·昭公七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