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鲁桓、僖之庙燔》(2019年8月25日)
(2019-08-25 10:40:57)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鲁国的宗庙有很多,但是孔子当即做出判断:“火灾殃及的估计是祭祀鲁桓公和鲁僖公的专庙。”
陈湣公不解地问道:“您是依据什么做出判断的呢?”
孔子说:“我依据的是周礼。周礼中有明确记载:对氏族有功的先祖和对宗族有德的先宗,他们的宗庙是不会遭到毁坏的。纵观鲁国春秋以来的列位国君,只有桓、僖二君无功无德,无亲无故,因此即便人祸没有毁坏其宗庙,天灾也会殃及。据此判断,司铎官府之火延烧到的必然是桓、僖之庙。”
孔子这段话的内容比较复杂,涉及许多礼制方面的问题,需要略作说明。《礼记·王制》对于祖庙的设置规制是有明确规定的:“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依据周礼规制,各国诸侯设置祖庙的数量不能超过五个,即一个太祖庙和四个先祖专庙,超越这个数目就是僭越礼制。当然,能够被列入专庙祭祀的必定是那些在历史上对国家和氏族做出巨大贡献(有功有德)的历代先君,具体标准有“法施于民”、“以劳定国”、“能御大菑”、“能捍大患”等等[①]。专庙的设立还必须符合一昭一穆的排列原则,新旧先后秩序不能乱,否则也是有违礼制,鲁大夫夏弗忌就曾因安排宗庙新旧秩序出错而受到左氏君子和孔子的严厉批评[②]。鲁国桓、僖之庙发生火灾在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当时鲁国的在位国君是鲁哀公,鲁桓公是鲁哀公的八世祖,鲁僖公则是六世祖,无论从世系或功德方面来考量,桓、僖专庙都是违反周礼的,理应拆除[③]。然而当时在鲁国执掌朝政的是“三桓”集团,季孙、孟孙、叔孙三家都是鲁桓公之后,他们在鲁僖公时期又通过发动杀嫡立庶的宫廷政变而获得执政权,出于氏族的私利,他们公然违反礼制,把理应拆毁的桓、僖专庙保存下来,这件事情在鲁国造成恶劣影响。孔子由此判断司铎火灾延烧到的是桓、僖之庙,因为违反礼制的事情必将受到惩罚,即使人祸可避,最终天灾难逃。
三天之后,鲁国报信的特使到了,陈湣公一问,果然是鲁桓公和鲁僖公的宗庙被过火烧毁了。陈湣公后来对子贡感慨道:“您的老师真是料事如神啊!至今我才深切体会到圣人是值得尊重的!”
子贡听见陈湣公如此夸赞孔子,当下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孔子离开鲁国后,曾两度适陈,一行人在陈国待了有六、七年,陈湣公对孔子始终态度暧昧,不愿重用,他对孔子提出的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也不感兴趣,而陈国许多贵族大夫对孔门师生也不太友善,导致人际关系比较紧张,所以子贡借题发挥道:“您能够知道圣人之可贵,这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您能够专心致志地推行圣人之道,用礼乐道德来教化民众,这就更好了!”
(《左传·哀公三年》、《史记·孔子世家》、《汉书·五行志》、《孔子家语·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