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荣启期一弹,而孔子三日乐》(2019年4月13日)
(2019-04-13 16:22:14)
标签:
历史文化情感 |
分类: 日志 |
泰山是鲁国封内的名山,鲁公每年都要代表周天子去祭山,这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然而春秋末年,礼制崩坏,有些卿大夫也会跑去祭山,于是《论语》中就有了“季氏旅于山”的记载 [①] ,“旅”是祭山典礼,当时只有天子与诸侯才有资格祭祀泰山,而季氏只是鲁国的卿大夫,祭山显然有违礼制,所以孔子对此表示坚决反对。
孔子是鲁国人,曾多次游历泰山,其间也遇到一些人和事,古籍中多有记载。有一年,孔子游历泰山,途径鲁国孟孙氏郕邑郊外时遇到一个叫荣启期的老者,此人才华横溢,名重天下,但是他不愿意出仕为官。当时他年事已高,穷困潦倒,身上披着一件皮袄,腰间系着一根布带,坐在路旁边弹琴边唱歌,一付自得其乐的样子。孔子见他悠闲自得,无比快乐,就上前好奇地问道:“老先生独自在此鼓琴而歌,不知有何可乐?”
荣启期似乎是专门在这里等着教训孔子的,因为他对孔子所宣扬的仁义之说很不以为然。他不急不忙地答道:“天下可乐之事实在太多,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就简单列举几件吧:天生万物,飞禽走兽,草木鱼虫,林林总总,各不相同,但是只有人类才是最高贵的物种,我有幸生而为人,此为一乐;人生有男有女,然而社会地位却不相同,天高地厚,男尊女卑,我有幸生为男人,此为二乐;人生有夭有寿,有的人出生活不到明天,有的人死在襁褓之中,而我现在已经九十多岁了,此为三乐。常言道,贫穷是普通士人的生活常态,老死则是所有人的人生归属。我活着能维持生活常态,死了能找到人生归属,此可谓生而无忧、死而无憾了,所以我每天当然过得开心快乐啦!”听完荣启期这番言论后,孔子恍然有悟,对他非常敬佩,大加赞赏,认为他是真正懂得生活真谛的智者。
与荣启期相比,孔子在各个方面都要优越许多,然而他为什么每天总是栖栖遑遑、闷闷不乐呢?原因就是他追求太多,要求太高,不能宽慰自己,放松心态,回归本真,体会快乐。人不能“拿不起”,更不能“放不下”,否则就永无宁日。《淮南子·主术训》中说:“荣启期一弹,而孔子三日乐,感于和。”所谓“和”,就是内心不受外部事物的影响和迷惑,始终保持平和、恬静的状态,这样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