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杆子眼中的老杆子》(2018年12月31日)
(2018-12-31 18:30:06)
标签:
历史时评文化 |
分类: 日志 |
“老杆子”是南京人对某类人物的统称,他们都是江湖上的狠角色,人见人怕,鬼见鬼愁。与老杆子相对的有二杆子、小杆子、嫩杆子、花杆儿、骚杆儿……总之,南京男人的世界,杆子林立!
如果按辈分论,我连小杆子都算不上,只能算“小雀子”(还有比这更粗俗的),因此我是用一种小杆子崇拜老杆子的心态来读《南京老杆子》这部传奇小说的,而且尽量用南京方言品读,结果越读越有味,不知不觉地被带入老杆子的世界,随着他一起得意地笑,兴奋地叫,沮丧地嚎,兴得一头嚯子(疙瘩),满嘴喷脏话,恨不得立马找几个比我小的“小雀子”来教训教训,过一回当老杆子的瘾。看来平时再正儿八经的人也有一颗作逼捣怪(搞怪)的心!
小说中的老杆子本名叫张四十,在家中排行老三,他的名字里既没有国、强、军、建之类具有政治意义的字,也没有富、贵、寿、禄之类富有吉祥寓意的字,看来他那个当码头工人的父亲并没有指望他长大以后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能够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就行了。可是老杆子天生就是一个纰漏筒子,除了学习不行,打架、骂街、砸玻璃、偷鸡摸狗、作恶搞怪……凡是不上路子的事情他都无师自通,样样在行,在水西门一带混得小有名气。后来他下过农村、当过工人、承包过工厂、倒腾过外烟、贩卖过毒品、开办过公司、做过贸易……他一生游走于正邪之间,反复不停地折腾,每当穷途末路时总能鬼使神差地咸鱼翻身,逢凶化吉,而每当飞黄腾达时却又会莫名其妙地败走麦城,坠入谷底。坦率地说,像老杆子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不具有正面导向作用和积极进取意义的,然而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有不少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老杆子这个人物形象真实反映了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特征。真正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都是时代的产物,因为个人的命运往往是与时代的律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老杆子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正是当时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缩影。
也许老杆子本人并没有意识到,他的人生注定是不平凡的,因为他生活在一个社会正在经历最深刻变革的伟大时代,他就像一滴水一样随着改革大潮起伏不定。“文革”时期,社会动荡,经济凋敝,老杆子靠着“比膀子”(打架)的实力在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他吃遍四方,占尽便宜,“特殊的时代,正是老杆子魅力绽放的年代”(第19页),此时他是独步天下的乱世英雄。改革开放初期,他敢为天下先,大胆承包了一家鸭子厂,当上了厂长。虽然他不懂管理经营,但是他知道在江湖上就得凭本事混的道理,这是他在码头上帮父亲扛大包的经历中学到的,于是他对企业员工实行多劳多得的粗放式管理方法,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他也成功地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此时他是改革开放的幸运儿。后来因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老杆子又被打回原形,成了社会闲散人员。享受过有钱滋味的人是无法忍受贫穷生活的,于是他又尝试做过许多营生,但是他毕竟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思维简单,眼界不高,所以总是动歪脑筋,想歪心思,往邪道上跑,结果可想而知。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已经基本形成,那些走歪门邪道、搞投机取巧的人纷纷陷入困境,他们既找不到发展方向,又不愿意坐吃山空,老杆子就是其中之一,此时他是迷失方向的求生者。几经折腾以后,老杆子人已中年,前半生辛苦积攒下来的几个钱被两口子吸毒败得狗日干净,但是他不认命,还想放手一搏,做一笔大买卖,结果又被人玩了“仙人跳”,血本无归不说,还欠下一屁股的债,这是什么世道!他去找事主(交警大队胡大队长)理论,还想用当年跳楼的狠招来威胁对方,可是对方根本不在乎,轻蔑地对他说:“抱我跳楼?你抱试试,黑社会啊?敢来执法机关威胁我?”(第224页)老杆子没辙,又去找交警大队的李书记求公道,还赖着不走,李书记说:“不走好办,我一个电话就有人请你去派出所,现在是法制社会,我给你指条明道,你真被人合伙诈骗,老胡又跑不掉,请个律师去法院告他,让法官来判。”(第226页)老杆子只好硬着头皮走法律程序打官司,可是他连诉讼主体客体都搞不清楚,被人摆了一道又一道,他却无计可施,“老杆子真是气得鼻子不来风,手脚冰凉”(第228页)!老杆子被骗之时正逢世纪之交,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深水区,市场机制基本建立,法制体系也逐步完善,然而他对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剧变却浑然不知,还以为拳脚功夫可以摆平一切,此时他就是被时代淘汰的失败者!
老杆子从“文革”时期的乱世英雄到改革开放的幸运儿,再到迷失方向的求生者,最后沦为被时代淘汰的失败者,他的人生经历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物的命运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最真实的写照,这正是老杆子这个人物形象的魅力所在。
第二、老杆子这个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社会某类非主流群体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所谓“非主流”,就是被边缘化了,但是绝不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如何评价老杆子这类人物,有人强调他们离经叛道的精神,有人看重他们玩世不恭的态度,还有人赞赏他们行侠仗义的风度……尽管这些分析基本符合人物的某些特征,但是总觉得别扭,似乎与老杆子的气质不搭。如果以我这个准小杆子的眼光来看,这些人其实并没有那么“高大上”,他们大多是不够好的坏人或不够坏的好人,他们的“坏”是一目了然的,他们的“好”则要用心去体会,诚如书序之三的标题所概括:“坏滴一塌,好滴一米。”
既然南京老杆子属于社会非主流群体,那么就应该用非主流词语或概念来分析和评判他们,南京方言自然是首选,这也算“好马配好鞍”吧。小说中使用了大量南京方言来描写老杆子,绘声绘色,极为传神,这里不妨选取几个关键词来进行陈述。
一是“硬正”,就是为人强悍、从不跌软的意思,有时也指人脉广,关系硬。“硬”是形声字,“石”是形部,表示坚硬,“更”是声部,所以“硬”在南京方言中读恩(en),与“更”(geng)的读音非常相近,发音部位都属于喉音,这种读法保留了古音。“硬正”一词在明清时期就广泛使用,《红楼梦》第九回中描写贾府顽童闹学堂之事,茗烟就曾骂金荣道:“他是东胡同子里璜大奶奶的侄儿,那是什么硬正仗腰子的,也来唬我们。”可见“硬正”的出处很硬正!
在社会上,各人有各人的生存之道,有的人靠权势,有的人靠钱财,有的人靠知识,有的人靠手艺,而像老杆子这种不学无术的人只能靠“膀子粗”了,这是他唯一的竞争优势。老杆子为人硬正的秉性来自家族遗传,他的祖辈当年就是靠争强斗狠立足江湖的。老杆子还是小杆子的时候就是水西门一带的邪头,打架斗狠是家常便饭,“打铁还需自身硬”,打架自然要硬正。老杆子在打架斗狠中尝到了各种甜头,做人必须硬正的道理也深深地刻画在他的心里,成为他所有行为的第一反应。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对任何人任何事一律采取强硬手段,公社干部敢骂,执法人员敢打,公安机关敢闹,走私黑窝敢闯,江湖大佬敢斗,唯一硬正不起来的就是农村插队时遇到的妇女队长谷大兰,好男不和女斗嘛。当然,老杆子不仅对别人硬正,对自己更硬正,他和三嫂子染毒以后,不到一年就败光家业,为了戒毒,他们把自家的大门封死,断绝与外界的所有联系,夫妻二人硬生生地把毒瘾戒掉,确实够硬正的!老杆子一生奉行做人硬正的生存法则,这也是南京老杆子这个群体最鲜明的性格特征。
二是“胎气”,这个词在《南京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中写作“苔气”,释义为“大方慷慨,不喜欢争利”,又说:“俗作泰气,泰去声字,声调不符。”(第97页)从字面上理解,“胎气”就是为人大气的意思,与朋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大”与“泰”词义相通,因此“泰气”应该是最准确的书面用语,但是“泰”读作去声,与南京方言不符,所以书中写作“胎气”,取其读音。如果一定要深度解读,“胎气”也可以理解为从娘胎里带来的一种气质,毕竟所有人都是一无所有地来,一无所有地去!
有钱人出手阔绰,一掷千金,但为人未必胎气,只有一贫如洗的人愿意把自己仅有的东西拿出来与大家共享,才算得上胎气。为人胎气的人是从来不计较得失的,他们在乎的是江湖义气。老杆子就是这样的人,他在农村插队时,偷过鸡、鸭、鹅,每次回来炖上满满一大锅,所有人都可以伸筷子,他从不计较,绝对胎气!为了帮老相好海蓝从农村调回省城,他四处托人,搞到一块当时最紧俏的全钢中山手表送给公社领导。他当厂长时,到合作厂家去追讨欠款,对方哭穷耍赖,说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他反而自掏腰包请人吃饭。鸭子厂生意红火后,当年的“插友”海蓝和操子跑来投奔他,他二话不说,立即拉他们入伙,并委以重任,有财大家一起发。后来操子和海蓝惹上了官司,他又捧着钱四处奔走,上下打点,还主动帮助照顾操子家的两个“小炮子子”,真的比亲人还亲。他带着一大皮包钱到被操子用刀捅死的那个登徒子家去求他老婆私了,那个女人见他言行举止冒冒失失的,不对箍子(规矩),就对他说:“我看你这个人满胎气,就是二五郎当的甩子。”(第86页)“甩子”是很难听的骂人话,但是老杆子不恼不气,他的真诚和胎气打动了那个女人,她最后对老杆子说:“你胎气我也硬铮,桥归桥路归路,我不告了,随法院判!”(第87页)如果说老杆子对海蓝、操子等人胎气是出于朋友情谊,那么他对那些毫不相干的活闹鬼胎气则完全是出于豪迈本性。他倒卖外烟发财后,家门口那帮活闹鬼天天哄着他下馆子、泡澡堂,唱卡拉OK,大把大把地花钱,他眼睛眨都不眨,图的就是一个胎气!
南京人夸人常说“杆子气”,意思就是,这个人心胸开阔,为人仗义,大有江湖侠士的风度。可见做人不胎气,就算不上老杆子!
三是“木箍”(“木里是榖”),有人也写作“木榖”、“木固”,这是典型的南京方言。“木箍”二字有多种写法,读音和文字之间无法统一,因此确切含义无法考证。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南京的官员真“木榖”》的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
“木榖”一词是南京土语,大概意义是形容人办事不动脑子或者根本就没有脑子,简单毛糙,不计后果,进一步引申,就是指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思维愚钝,缺乏智慧,一根筋犟到底,不懂得迂回、退让和变通。“木榖”的状态,有点像坚硬的木质轮毂在坚硬的路面上滚动,车虽然在前行,但总是磕磕碰碰的,颠簸不已,所以我取了这两个字,既有音,也有义。总体来说,“木榖”是一个偏贬义的词,多用于形容愣头青、活闹鬼行事鲁莽,不宜当、不靠谱,比如看见一个小年轻骑着改装过的助力车在机动车道上疾驶而过,南京的老头老太就会说:“乖乖,这是哪家的娃儿,真‘木榖’,撞死算哪个的啊!”
老杆子属于那种短于思考而长于行动的人,因此做事木箍是必然的,这是他的重要性格特征。老杆子木箍,与其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有关,他身边大多是一些思维简单的人,彼此之间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交流和思想沟通,意见不合就直接诉诸武力,用行动来解决问题。长期以来,老杆子遇事不动脑子已经成为习惯,他既不权衡利弊,也不防范风险,想一出是一出,脑子跟着拳头走,所以经常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来,比如和罱河泥的“二锅儿”打赌、在码头上帮父亲扛大包、抱着交警大队长要跳楼、跟着加拿大老太投资做生意……所有事情都经不起推敲,但是老杆子“烦不了”!好在三嫂子是一个心大的女人,否则早就被他的木箍嚇死了!
用木箍来形容老杆子的行事风格,只有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才能“咂”出其中的味道来,感觉老杆子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自己面前,恨不得骂他几句!
四是“脏污”,就是乱七八糟地胡搞,这也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南京方言,基本是贬义。“脏污”也是取其读音,文字意义则难以确定,南京话中“污”有“搞”“干”的意思,用作动词,因此我以为“污”应该写作“舞”。“脏污”有点类似于“木箍”,不过后者是非理性的,前者则是反理性的。
老杆子行为乖张,口头腐化,胡搅蛮缠,不可理喻,这与他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多少有关系。小说开篇是从作者和老杆子互“臭”(讥讽)开始的,你骂我脏污,我骂你脏污,不脏污就不是老杆子,所以作者有言在先:“脏污嘛,就是不能当真,要是对号入座,搞出事来那就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为什么?还用说,一开始我就告使(诉)你,这是在脏污!”(第2页)老杆子脏污了一辈子,顺境脏污,逆境也脏污;有理脏污,无理也脏污;对好人脏污,对坏人也脏污,他从来就没有正经过!仔细分析,老杆子的脏污看似胡闹,其实个中也不乏精明的算计,因为脏污用的都是下三滥的手段,为人不齿,老杆子却不在乎什么体面不体面,他宁要里子不要面子,这样他就可以在与人交往中就取得主动,占据优势。可见脏污是老杆子的生存法宝,此类事例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硬正、胎气、木箍、脏污等,都是南京老杆子这个社会非主流群体最鲜明的性格特征,作者通过典型人物将这些性格特征真实地展现出来,故而使得艺术形象更生动、更亲切,也更具有艺术魅力。
第三、具有传奇色彩的民国历史、地域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以及口语化的南京方言为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人文背景图。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他对南京这座城市怀有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理解,同时他又是一位研究民国史的专家,对于历史掌故如数家珍,因此他在创作过程中就必然比其他人多了许多创作手段,也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小说中有关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以及国民党军队溃败的内容虽然都是信手拈来,但是却引人入胜,非常精彩,作者巧妙地把这些历史内容与老杆子的传奇家世联系起来,从而增加了人物形象的厚重感和真实感。作者对南京的风土人情和市井文化也很熟悉,因此对于推牌九、玩虫子、斗蛐蛐、养雀子、玩石锁、摆场子等民间活动描写得都非常细致、生动,令人印象深刻,颇受教益。此外,书中对于地方帮派之间的渊源关系以及相互争斗的前因后果也有详尽介绍,遗憾的是限于篇幅,许多精彩内容没能充分展开。
用纯粹的南京方言来塑造人物是这部小说的最大特色,也是极具风险的挑战。在小说中,老杆子虽然粗俗无比,满嘴喷脏话,但是读者反而觉得他真实可信,会像我一样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他,原因就是作者巧妙地提取了南京方言中幽默、俏皮、尖刻、粗俗等元素,用语言塑造来人物,语言让人物生动起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说中大量使用口语化的断句,那个味儿真的无可替代!当然,南京方言毕竟受到一定的地域限制,外地人也许不适应、不接受,所以小说在全国性的图书评奖中比较吃亏。据说出版方正在与作者沟通,希望能改写出一本普通话版的,我认为这是削足适履,在这个问题完全可以像老杆子一样表现得硬正一点,南京人觉得好就行,没有必要迁就外地人!既然“民族的是世界的”,那么南京的就是中国的。
如需改善,我觉得全书可以在结构上稍作调整,把后半部分有关民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和老杆子父母的恩怨情仇调整到前半部分,全书尽量按照故事发生的原有时序来叙述,这样不仅符合故事发展的连贯性逻辑性和人物塑造的完整性,也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