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言论评析》之《后生可畏》(2018年7月3日)

(2018-07-03 16:19:31)
标签:

孔子

历史

文化

分类: 《论语》言论评析

 

《论语·子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

 

本章应该是孔子晚年言论。孔子为了实现恢复西周礼制秩序的政治理想,一生奔走呼号,历经艰辛,到了晚年,他意识到自己已经难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了,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的身上。此时孔门之中人才济济,精英荟萃,他感到由衷欣慰,并作此感慨。

全章共有两句,前一句是孔子感叹“后生可畏”。“后生”是年少者,与“先生”相对。“后生”的优势在于年龄,他们拥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美好未来,因此“可畏”。其实,孔子这里所说的“可畏”,是对后来者的一种认可和期许。“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是反问句,用以进一步强调“后生可畏”。“来者”既可以是后来者,也可以是未来时间。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维度上,孔子对现今当下始终持以批判态度,他不是厚古薄今,就是以“来”非“今”,这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尤其是当他长时间沉浸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之中时,蓦然回首发现“老之将至”[],就会不知不觉地对未来产生敬畏。

孔子之所以发出“后生可畏”的感慨,是因为他从年轻一代身上已经看到了希望和未来。有一次他和子贡在谈论颜渊时,子贡说颜渊能够“闻一知十”,他不得不表示敬佩,自叹弗如:“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弟子子贡思维敏捷,才华出众,能言善辩,鲁国许多士大夫都认为他贤于孔子,叔孙武伯曾在朝廷上公开对群大夫说:“子贡贤于仲尼。”[]陈子禽也曾在私底下对子贡说:“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可见,在孔门弟子中,“后生可畏”者甚众,孔子在欣喜之余,觉得他们仍然有提升的空间。《说苑·杂言》:

 

子夏问仲尼曰:“颜渊之为人也,何若?”曰:“回之信,贤于丘也。”曰:“子贡之为人也,何若?”曰:“赐之敏,贤于丘也。”曰:“子路之为人也,何若?”曰:“由之勇,贤于丘也。”曰:“子张之为人也,何若?”曰:“师之庄,贤于丘也。”于是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者,何为事先生?”曰:“坐,吾语汝。回能信而不能反,赐能敏而不能屈,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此四子者,丘不为也。夫所谓至圣之士,必见进退之利,屈伸之用者也。”

 

颜渊等人虽然各有所长,孔子也自叹弗如,但是他们缺少人生历练,为人处世不够老到成熟,有时把握不准尺度,因此仍需在实践中勤加修炼,慢慢积累。所以年轻既是竞争优势,也是天然缺陷。

本章的后一句是孔子勉励“后生”闻名要趁早。古人寿命普遍比今人短,人到五十岁就已接近暮年,事业也开始走下坡路了,“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曾子也说:“三十四十之间而无艺,即无艺矣;五十而不以善闻矣,七十而无德,虽有微过,亦可以勉矣。其少不讽诵,其壮不论议,其老不教诲,亦可以谓无业之人矣。”[]一个人如果在三十到四十岁之间仍不能掌握一技之长,道德修养也没有什么长进,那么他的一生必将碌碌无为。孔子说自己是“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他在四十岁时已通晓人事,做到“不尤人”,五十岁时就能上达天命,做到“不怨天”[]。如果一个渴望成功的人,到四、五十岁仍然不能明道知命,年龄优势没有了,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发展前途了,故而“不足畏”。“无闻”历来有两种解读:一是声名无闻于世,即所谓“在邦必闻,在家必闻”[];二是认知和修为尚未达到闻道的境界。无论哪种解读,都是“默默无闻”的意思,因此也就无所谓了。孔子此番言论的用意在于勉励后来者发挥好年龄优势,勤学苦修,明道知命,尽快担当起弘扬儒学的历史重任!




[] 《论语·述而》。

[] 《论语·公冶长》。

[] 《论语·子张》。

[] 《论语·子张》。

[] 《论语·阳货》。

[]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 《论语·为政》。

[] 《论语·宪问》。

[] 《论语·颜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