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言论评析》之《鄙夫》(2017年10月27日)

(2017-10-27 16:23:16)
标签:

孔子

历史

文化

分类: 《论语》言论评析

 

《论语·阳货》:“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鄙夫”一词在《论语》中共出现两次,另一次是《子罕篇》中的“有鄙夫问于我”。“鄙”是远离国都的边疆地区,春秋初年,管仲在齐国推行内政改革时就曾实行“参其国而伍其鄙”的政策,具体措施是“陆、阜、陵、墐、井、田、畴均”,这里的陆、阜、陵等等都是荒郊野外的贫瘠土地[];“鄙夫”是指居住在野鄙的粗鄙之人,有时亦称作鄙人,《左传·襄公十五年》:“以和氏之壁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可见,鄙夫(鄙人)是那种目光短浅、孤陋寡闻、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的乡巴佬。

第一句是用反问句式来加强否定语气,“与”犹“以”,亦可以理解为“与之”,意思就是,坚决不能与鄙陋之人共同事君,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不能做到“臣事君以忠”[]。接下来,孔子对鄙夫患得患失的心理状态做出具体分析:首先是“其未得之也,患得之”,这里的“得”是得到官位的意思,第二个“得”字为古汉语中的急读之法,义即“不得”,孔安国注曰:“患得之者,患不能得之。”清代学者焦循对此也做出解释:“古人文法有急缓。不显,显也,此缓读也。《公羊传》‘如勿与而已矣’,何休注云:‘如即不如,齐人语也。’此急读也。以得为不得,犹以如为不如。”[] 其次是“既得之,患失之”,这里的“之”都是代指官位。鄙夫心胸狭隘,目光短浅,他们一心只想自己,总是把个人得失摆在第一位,得不到官位就着急,得到了官位又焦虑,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们当然不可能履职尽忠。患得患失之人永远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遇事反复纠结,拿不起,放不下,因此与他们共事必然会受到拖累,最终难以成事。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鄙夫因为患得患失而“无所不至”。郑玄注曰:“无所不至者,言邪媚无所不为也。”皇侃《论语义疏》亦曰:“既患得失在于不定,则此鄙心迴邪,无所不至,或为乱也。”朱熹《论语集注》的解释就更加刻薄:“小则吮痈舐痔,大则弑父与君,皆生于患失而已。”由于鄙夫过分看重自己的官位得失,他们为了保住职位,有时不惜采取各种卑劣邪恶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令人不耻!《论语》中的阳货、公山弗扰等人就是此类人物,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发动叛乱,祸害国人。

《荀子·子道篇》中从终身之乐和终身之忧的角度阐述了君子与小人对于得失问题的不同态度,文字与本章略同,可作参考: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可见,得亦乐失亦乐是君子的风度,得亦患失亦患则是小人的行止。此外,本章言论在《说苑》《潜夫论》《盐铁论》《汉书》等古籍中均有引用。

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引五河君《经义说略》言曰:“自‘色厉而内荏’至‘鄙夫’,凡四章,语意大略相同。皆言中不足而外有余,盖貌为有德则色厉,而阴实小人故内荏,貌为好学则道听,而中无所守故塗说。是故居则为乡愿,出则为鄙夫,欺世盗名之徒,其害可胜言哉!”把本篇前后相连的四章言论串联起来的解读方法颇能给人以启发,至少可以准确地把“鄙夫”和“小人”、“乡愿”和“德之弃”等归为同类人物,尽管他们的表现特征各不相同,但是同为孔子所鄙夷。

 


[] 《国语·齐语》。

[] 《论语·八佾》。

[] [清]焦循著:《雕菰楼经学九种·论语补疏》(上)第670页(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凤凰出版社201510月第1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