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论评析》之《三疾》(2017年10月7日)
(2017-10-07 11:10:44)
标签:
孔子历史文化 |
分类: 《论语》言论评析 |
《论语·阳货》:“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孔子一向有是古非今的倾向,他的许多重要观点都是通过古今对比形成的。本章也是关于“民有三疾”的古今对比,最终结论自然不言而喻。
第一句是全章概说。“古者”是古时候,“今也”是现而今,这些都是笼统的概念。“三疾”是三种自身固有的陋习或毛病。“或”是推测之辞,为也许、或许之义。“是之亡”是倒装句,即“亡是”,“亡”是消失、消亡,“是”代指“三疾”。这句话的完整意思是,古时候普通民众身上有三种毛病(性格缺陷),现而今这些毛病也许都消失或改变了。
第一种毛病是“狂”。“狂”是行为狂放、乖张、偏激。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①] 意思就是,狂者虽有进取之心,但是他们容易走向极端,偏离“中行”之道。他又说:“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②]“狂而不直,吾不知之矣。”[③] 可见“狂”是近似于“刚”与“直”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可以通过学习古代礼乐知识来加以矫正。孔子认为,古今之“狂”有所不同:古之狂者的行为特征是“肆”,皇侃《论语义疏》引苞氏注曰:“肆,极意敢言也。”意思就是,不畏权势,心有所据,敢于仗义直言,甚至抵触冒犯;今之狂者的行为特征则是“荡”,孔安国注曰:“荡,无所据也。”意思就是,行为失据,放荡不羁,无所节制。孔子说:“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④] 单独理解这句话,感觉总是不得要领,但是放在这里结合本章言论来理解就可以明白,“荡”是一种“好知不好学”的无知状态。今之狂者虽然“好知”,但是却“不好学”,所以最终还是因无知而“荡”。比较“古之狂也肆”和“今之狂也荡”,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心中有坚守,后者心中无所据。
第二种毛病是“矜”。“矜”是矜持、庄重。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⑤] 意思就是,君子自尊自重,不与人相争。按照这样的理解,“矜”应该是一种君子美德,何以成为“疾”呢?朱熹《论语集注》:“矜者,持守太严。”可见,矜者如果矜持过度,持守太严,乃至于不通情理,就有可能变成“疾”。古今之“矜”亦有所不同:古之矜者的行为特征是“廉”。皇侃《论语义疏》:“廉,隅也。”朱熹《论语集注》:“廉,谓棱角陗厉。”可见“廉”就是为人过于方正(不圆滑),坚持原则,软硬不吃,难以相处。今之矜者的行为特征是“忿戾”,皇侃《论语义疏》:“今世之人自矜庄者,不能廉隅,而因之为忿戾暴物也。”朱熹《论语集注》:“忿戾则至于争。”可见“忿戾”就是性情暴戾,多怒好争,争而不得就一味抱怨泄愤。比较“古之矜也廉”和“今之矜也忿戾”,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不争而矜,后者争而不矜。
第三种毛病是“愚”。“愚”是愚笨,认知能力低下。“上智”和“下愚”是先天而成的,后天无法做出根本改变。但是古今之“愚”仍有所不同:古之愚者的行为特征是“直”,即简单直接。古人思维简单,做人直率,做事也不用多想,直截了当,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做成了固然可喜,做不成也无所谓,所以孔子说:“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⑥] 今之愚者的行为特征则是“诈”,即欺骗、欺诈。按理说,实施欺诈是需要智力的,可是今之愚者明明智力不够,却偏偏要耍小聪明,欺骗别人,到头来没骗到别人,自己却折了大本。这种人就是笨骗子。进一步分析,天下所有的笨骗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就是惟恐别人知道自己“愚”,于是希望通过欺诈的方式来证明自己不“愚”,结果就变成了“诈”。时至今日,这种笨骗子似乎越来越多了,当笨骗子泛滥之时,说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正在发生扭曲。比较“古之愚也直”和“今之愚也诈”,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无私心,故而承认自己愚笨,用笨办法来解决问题;后者有私心,故而自作聪明,耍奸使坏,谋取利益。
本章言论中还隐含了一个重要观点:通过比较古今“三疾”,孔子认为,古人的“肆”、“廉”、“直”具有某种天然本性的成分。但是随着时事变迁和环境改变,人的本性也发生了变化,于是就变成了今人的“狂”、“忿戾”、“诈”。这说明人的本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受环境影响而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