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曲水斋主卞朝宁
曲水斋主卞朝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777
  • 关注人气:6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言论评析》之《三愆》(2017年10月4日)

(2017-10-04 14:31:00)
标签:

孔子

历史

文化

分类: 《论语》言论评析

 

《论语•季氏》:“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本章孔子谈论的是事君之道,“君子”是身份显贵的在大位者,即被侍奉的对象。由于地位不对等,因此“言”者不仅要注意说话的内容和表达的方式,还要注意把握恰当的说话时机,否则就容易发生“三愆”,“愆”是失误、过错,这里具体指因说话的方法或时机不当而犯了低级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躁”,就是没有轮到你说话的时候抢着说话。在现实生活中,犯这种错误的大有人在,他们总是不分场合和对象,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犯了急躁的毛病。孔子一贯要求“讷于言而敏于行”[],因为话一出口就无法收回,所以尽量要少说慢说,即使要说话,也一定要等在大位者把话说完之后再择机说。

第二种错误是“隐”,“隐”是隐匿不实的意思,就是轮到你说话的时候反而不说,有所隐瞒。对于在大位者说的话,通常只有赞成和反对两种意见,表示赞成当然皆大欢喜,表示反对则有可能对自己不利,因此“隐”有时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是孔子认为选择“隐”是错误的,违背了“臣事君以忠”的从政原则,他说:“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 侍奉在大位者理应恪忠尽职,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而不应有所隐瞒。

第三种错误是“瞽”,“瞽”原本是生理上的睁眼瞎,这里引申为心智上的愚钝者,就是说话时只顾自说自话,对于在大位者的情绪变化完全视而不见,“颜色”代指面容和表情。孔子认为,说话时善于察颜观色,根据情况对说话内容和表达方式适时做出调整,这是能够赢得对方认可、形成双方互动的一种良好习惯和重要品质,所以他在回答子张提出的士之达者问题时,把“察言而观色”作为一个重要标准[]

后期儒家典籍中也有内容相似的言论,《荀子·劝学》:“故不问而告谓之傲(同躁),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盐铁论·孝养》:“故卑位而言高者,罪也,言不及而言者,傲也。”这些言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孔子的影响。

本章言论没有大道理,全是小细节,说明孔子平时观察和思考问题细致入微,见解独到,而且善于归纳和总结,所以他所列举的“三愆”,不仅对时人有帮助,对今人也有启发。

 


[] 《论语·里仁》。

[] 《论语·卫灵公》。

[] 《论语·颜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