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事件评述》之《齐景公欲待孔子以季、孟之间》(2015年9月15日)

(2015-09-15 14:41:04)
标签:

历史

论语

2015年9月15日

齐景公欲待孔子以季、

〈论语〉事件评述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论语•微子》:“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季、孟之间”指的是鲁国的“三桓”。在“三桓”中,季孙氏是执政国卿,主掌军国事务,孟孙氏和叔孙氏是辅政国卿,位高权重。孔子在鲁国勉强是一个从大夫(下大夫),地位卑微,不受重用,齐景公打算擢升他为齐国的辅政国卿,地位仅次于执政国卿,这样的礼遇是可遇不可求的。这件事情发生在“孔子适齐”期间,即鲁昭公二十五至二十七年(公元前517—515年)之间,孔子当时大约三十五岁左右。

齐景公为什么要重用孔子?综合各种记载,大体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齐景公是一个有抱负、有作为的国君,他在位期间,与卫、郑等国建立了反晋联盟,并取得了一定的争霸优势。然而齐国公族贵族胸无大志、目光短浅、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严重制约了齐景公的争霸步伐,所以他急于打破国内公族贵族的垄断局面,引进新生力量加入他的执政团队,辅佐他重现齐桓称霸的理想;二是齐景公此前对孔子的才干和能力有所了解。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齐景公在晏婴的陪同下曾造访于鲁,并与孔子进行了深入的交谈。齐景公问孔子道:“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何霸也?”孔子答道:“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缧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1] 五羖是秦穆公时期的著名贤相百里奚,他身份卑微,然而才学过人,被秦穆公发现后受到重用。百里奚出任秦国执政国卿后,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为秦国强盛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孔子以秦穆公破格起用百里奚为例,主要向齐景公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要实现称霸天下的远大理想,就必须打破身份和地位的限制,得天下英才而用之。齐景公对于孔子的才学与见识印象深刻,对孔子本人也颇为赏识,也许当时他已经萌生了起用孔子的念头,并与孔子之间有了约定;三是孔子到齐国后,齐景公又与他进行了两次深谈,这次谈话的内容主要是讨论齐国国内的政治现状,孔子第一次给出的建议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第二次给出的建议是“政在节财”。[2] 当时齐国政坛表面上是风平浪静,但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齐景公执政后期,争霸意志日渐衰退,贪图安逸生活享受,厚敛于民,渐失民心,而以陈无宇为首的陈氏集团则厚施于民、日益坐大,齐国已然是“君不君,臣不臣”的局面了。同时,齐景公立嗣之事久拖不决,群公子名分不清、行止不当,这也是因“父不父,子不子”所致。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早解决,日后必将祸起萧墙、贻害无穷!孔子观察敏锐细致,当时已经注意到这些潜在的危机,因此他从维持尊卑长幼有序的春秋礼制出发,向齐景公提出了“正名”和“节财”的为政建议。孔子提出的这些政治主张代表了齐国“公室”贵族集团的政治利益,因而受到齐景公的赞赏和认同,他连称“善哉”,并打算把尼谿之田分封给他,“以季、孟之间待之”。

正当孔子与齐景公在政治上逐渐形成默契、准备大展宏图之际,齐景公打算重用孔子的消息不胫而走,因而遭到齐国贵族大夫的强烈反对。重用孔子的理由只有一个,即辅佐齐景公实现称霸诸侯的理想,然而反对重用孔子的理由则有成千上百个,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贤相晏婴的观点:“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3] 齐国和鲁国立国之初,在治国理念和施政措施上就存在一定的差异,当年鲁公伯禽在建立鲁国时用了三年时间“变其俗,革其礼”,[4] 所以贯彻执行西周典章制度比较彻底,而齐太公姜尚在建立齐国时前后仅用了五个月时间“因其俗,简其礼”,[5] 贯彻执行西周典章制度比较简单。孔子在比较齐、鲁两国之政时也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6] 晏婴认为孔子倡导的儒学与齐国的政治现状完全不相适应,如果齐景公重用孔子,必定会在齐国造成思想和礼俗混乱。

由于齐国贵族一致反对,齐景公最终只好做出妥协、弃用孔子,他无奈地对孔子说:“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此时在齐国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只好失落地离开齐国,《孟子》中说孔子去齐时是“接淅而行”,[7] 可见他已经受到人身威胁,只好仓促离去。

孔子适齐,是他实现人生抱负的第一次机遇,他与齐景公志向基本相同、政见大体一致,而且两人离结为同盟仅有一步之遥,然而最终未能实现,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否则春秋历史有可能将重新书写!



[1] 《史记·孔子世家》。

[2] 《史记·孔子世家》。

[3] 《史记·孔子世家》。

[4] 《史记·鲁周公世家》。

[5] 《史记·齐太公世家》。

[6] 《论语·雍也》。

[7] 《孟子·尽心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