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事件评述》之《孔子疾病》(2015年6月13日)

(2015-06-13 16:26:56)
标签:

历史

子路

孔子

祷告

神祇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论语·述而》:“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论语·子罕》:“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孔子长年奔波劳累、经历艰辛,到了老年体弱多病,精神萎靡,经常重病不起,所以《论语》中关于“子疾病”的记载就有两处,所谓“疾”,就是病情非常严重。

有几次孔子病重,持续昏迷,生命垂危,弟子们吓得手足无措。子路在弟子当中年纪最长、入门时间最长,因此许多大事都是由他出面组织张罗的。当时人们对于疾病并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手段,唯一能做的就是求助于上苍神灵,因此子路虔诚地向天地之神祷告,祈求孔子病愈。孔子苏醒过来后,得知子路为其做祷告的事情,就问子路道,你向谁祷告的?祷告时怎么说的?子路害怕孔子怪罪,只好老老实实地说自己是按照《诔》中“祷尔于上下之神祇”这句话来祷告的。《诔》大概是当时民间流传的一种迷信之书,有点儿类似于今天的小抄,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所以未被孔子列入儒学科目。而且孔子对于向神灵祷告的做法也是持否定态度的,孔子认为,在冥冥之中决定人事的神秘力量只有尚未认知的“天”或“天命”,鬼神之事当“存而不论[1]”,祭而不祷,所以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2]。”当然,孔子知道子路向神祇祷告是出于好心,所以他虽然不赞同子路的愚昧做法,但还是宽慰子路道:“丘之祷久矣。”关于这句话,通行的解说是孔子婉拒子路之辞,如皇侃《论语义疏》云:“孔子不欲非之(子路),故云我之祷已久,今则不复需也。”朱熹《论语集注》亦云:“故孔子之于子路,不直拒之,而但告以无所事祷之义。”还有另一种解说,孔子认为祷告于天地之神属于天子之礼,不能僭越。如果从大夫身份可以请祷,他自己早就天天祷告了(“久矣”),因为这样做是不符合礼制的,也是无效的,所以他劝诫子路不要再做这种看似热闹、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事情。

又有一次,孔子病危,昏死过去几天几夜,人事不省。子路觉得孔子这次凶多吉少,于是便开始提前筹办丧事,他指挥弟子们按照卿大夫的丧礼规格进行准备,每个人都要对孔子行臣属之礼。孔子原本就是贵族大夫身份,曾担任过鲁国大司寇行摄相事之职,位列国卿,地位显赫,虽然后来他退出政坛,但仍被国人奉为“国老”,因此子路如此安排也不为过。谁知孔子醒来后,见此情景大为光火,他怒叱子路“无臣而为有臣”是一种欺上瞒下的欺诈行为,这样做不仅不是在帮他,反而是在害他。孔子为何大动肝火?因为“无臣而为有臣”触动了他最敏感的神经。“无臣”就是无职无位,不应拥有私属之臣;“有臣”则是有职有位,可以配备私属之臣。孔子当时已经退出政坛,不问政事,按照礼制规定,他不应享有“有臣”待遇,否则就是僭越礼制。子路趁孔子昏迷期间擅自做主,兴师动众地“使门人为臣”,让鲁国上下都知道孔子以“无臣”身份享受了“有臣”待遇,这无疑是毁掉了孔子一生“克己复礼”的清誉,所以他恼羞成怒,气急败坏,歇斯底里!孔子骂完子路后,似乎仍不解气,他接着又对弟子们说了几句绝情的狠话:“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欲死于道路乎?”意思就是,与其让我风光体面地死在“有臣”之手,不如让我安分守己地死在弟子之手;与其让我享受高规格的丧礼待遇,不如让我凄凉地死于道路之旁!

孔子即使身患重病,但心中仍然殷殷于礼,须臾不离。孔子的病情确实非常严重,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子疾病”,既有生理方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当然说他心理变态显然是不合适的。

 



[1] 《庄子·齐物论》。

[2] 《论语·八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