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事件评述》之《孔子欲居九夷》(2015年6月11日)

(2015-06-11 13:41:00)
标签:

历史

九夷

东夷

孔子

叛乱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欲居九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实际表达的是孔子在仕途失意时顿然萌发退意的一种消极情绪,类似的表述还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1]”。孔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政治信仰无比坚定,但是遇到途穷末路时,他也会萌生散发弄舟归隐江湖的念头,说一些泄气的话,因为他终究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凡人。

“九夷”,泛指散居在淮、泗之间的淮夷各族,因为位居东南沿海,因此又称“东夷”。商朝末年,商纣曾对东夷发动大规模的征伐战争,战争的规模很大,持续时间也很长,虽然商朝取得最终胜利,征服了东夷,捕获了大批夷人俘虏,但商王朝实力也消耗殆尽,以至于后来在周部族的决战中临时组织夷人俘虏仓促上阵应战,发生“前徒倒戈”事件,最终落败。所以后人在总结这段历史时指出:“纣克东夷而殒其身[2]”。周朝建立之初,东夷诸部族再次发动大规模叛乱,周公亲率大军东征,历时三年多才将叛乱平息,“周公旦攻九夷而商蓋伏[3]”。周公平息东夷叛乱后,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决定由自己受封于东夷地区,“因商奄之民”,在“少皞之墟[4]”建立鲁国。周朝立国数百年后,到了孔子时代,淮夷逐渐被同化,但相对于华夏文明而言,他们仍然是文化形态落后的异族,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接受中原文明的开化。

孔子一贯坚持以华夏族为正宗的史学观点,并由此而形成一种居高临下的民族优越感,他说这番话时无意中透露出这种优越意识。“欲居九夷”和“乘桴浮于海”的潜台词都是,与其留在这个道德沦丧的社会里无所作为,不如到那个尚未开化的蛮荒之地去过简陋平静的生活。而且他坚定地相信,道德的力量是可以改变一切的,包括感化落后的九夷,所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 《论语·公冶长》。

[2] 《左传·昭公十一年》。

[3] 《韩非子·说林上》。

[4] 《左传·定公四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