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事件评述》之《鲁哀公娶于吴》(2015年5月27日)

(2015-05-27 16:14:59)
标签:

历史

孔子

鲁国

季康子

季历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论语·述而》:“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鲁国的开国始祖是周公姬旦。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初分封时,他亲自受封于东南淮夷地区,后因他需要“相王室,以尹天下”,故命长子伯禽先行前往,“因商奄之民”,在“少皞之虚”建立鲁国[1]。吴国的开国始祖是泰伯。泰伯本姓姬,是周太王古公覃父的长子。古公覃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少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是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生有圣瑞,古公覃父贤之,泰伯和仲雍为了氏族联盟发展大计,决定让位于季历,进而成就姬昌一统天下的大业,于是两人托言去吴地采药,告别亲人,远走他乡,披发文身,建立吴国。武王克商之后,封其后人为伯,列为诸侯。从历史渊源来说,鲁国和吴国为同宗同族,都是周族姬姓,按照春秋礼制规定,同族同姓之间是不可以通婚的,列国诸侯也不可以娶同姓之女,“男女辨姓,礼之大司也[2]”。所以鲁国自立国以后,国君都是与异族异姓的诸侯公室通婚的,“周公及武公娶于薛,孝、惠娶于商,自桓以下娶于齐[3]”。

鲁哀公娶吴国公室之女为夫人,鲁吴同姓,显然违反了“男女辨姓”的礼制规定,因而引发种种非议。为了避讳男女同姓,昭公夫人没有按照当时的礼俗称“吴姬”,而是取其字称“吴孟子”。《左传·哀公十二年》:“夏五月,昭夫人孟子卒。昭公娶于吴,故不书姓。死不赴,故不称夫人。不反哭,故不言葬小君。孔子与吊,适季氏。季氏不絻,放绖而拜。”《谷梁传》对此事的解说则比较直接:“夏五月甲辰,孟子卒。孟子者何也?昭公夫人也。其不言夫人何也?讳取(娶)同姓也。”《礼记·坊记》更是假借孔子的口气说:“子云:取妻不同姓,以厚别也,故卖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以此坊(防)民,《鲁春秋》犹去夫人之姓曰吴,其死曰‘孟子卒’。”可见这件事情在当时影响很大,人们议论纷纷,普遍表示反对。吴孟子去世后,鲁国执政国卿季康子主持葬礼,故意不行君夫人之礼,孔子心知肚明,但他并没有对季康子提出批评,而是默认了他的做法。

孔子素以大力倡导“克己复礼”的理念而闻名,但是鲁昭公违礼娶于吴,他没有出面表示反对,季康子违礼葬吴孟子,他又没有出面进行干预,为此陈司败对他提出质疑。“陈司败”不是人名,而是国名加官名,即陈国任司败(司寇)之职的人。此人不知过往与孔子有何交结,他对孔子似乎不太友善,故意提出“昭公知礼乎”的问题来刁难孔子,陷孔子于两难境地。孔子明知鲁昭公娶于吴是违礼行为,但是臣为君讳、子为父隐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所以他只能违心地说“知礼”。陈司败见孔子中了圈套,又神秘兮兮地对孔子弟子巫马期说:“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他明摆着是要看孔子出洋相,孔子倒也不与他计较,大度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鲁哀公娶于吴”这件事情,表面上看是知礼不知礼问题,其实深层次反映的是鲁国的政治斗争问题。鲁哀公“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4]”,缺乏政治斗争经验。他继位后一直受到国内“三桓”势力的压制,大权旁落,无所作为,因此他想通过政治联姻的方式,借助吴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来与“三桓”势力相抗衡。关于这一点,孔子心里也许明白,但是他又不能明说,所以总是表现得态度暧昧。面对陈司败的刁难,他虚以委蛇,宽容大度,显示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君子风范。

 



[1] 《左传·定公四年》。

[2] 《左传·昭公元年》载郑子产语。

[3] 《左传·哀公二十四年》。

[4] 《荀子·哀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