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事件评述》之《孟之反不伐》(2015年5月20日)

(2015-05-20 09:09:05)
标签:

历史

孙氏

鲁国

季氏

齐军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论语·雍也》:“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孟之反不伐”这件事情发生时间在鲁哀公十一年春(公元前484年),当时齐、鲁两国交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大兵压境,抵近曲阜城郊。鲁国执政国卿季康子希望动员“三桓”力量共同抗击入侵齐军,但是孟孙氏和叔孙氏两家都不愿意出兵,原因很简单,当年鲁国进行“舍中军”兵制改革时(公元前537年),“四分公室,季氏择其二,二子(孟孙与叔孙)各一。皆尽征之,而贡于公[1]。”季氏在这次改革中得到极大实惠,此后又独揽国政,平时有好事,孟孙和叔孙两家根本摊不上,现在需要出力卖命,他们自然不乐意!后来季氏家臣冉求采用激将法,才迫使两家派兵出征。鲁国最终由季孙氏出兵组成左师,冉求为帅,由孟孙氏出兵组成右师,孟孙氏世子孟孺子为帅,叔孙氏则出兵负责守卫都城。孟之反当时就在孟孺子统领的右师军中。

孟之反,《左传》中作“孟之侧”,鲁国孟孙氏族人,他在齐、鲁“郊之战”中因英勇无畏而一战成名。孔子称赞其“不伐”。“伐”在古汉语中作“夸耀”解,“不伐”就是不自我夸耀。《易经·系辞传》谦卦“九三”引孔子言:“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可见“不伐”是一种值得称颂的美德。

孟之反是如何“不伐”的呢?这需要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

齐、鲁两军在曲阜城外交战后,左师在冉求的率领下勇猛冲入齐军阵中,获甲首八十,迅速取得了优势;右师则行动迟缓,犹豫不决,两军稍一接触就不战自败,统帅孟孺子根本无心恋战,带头奔逃。其实由孟孙氏族人组成的右军并不是没有战斗力,他们只是有意保存实力,不愿意为季氏出力卖命罢了。当然,在孟孙氏族人中也有一些把国家利益和个人荣誉置于私家争斗之上的勇猛之士,士人林不狃不愿意撤离战场,他宁愿选择战死沙场。孟之反虽然随着右军一路退却,但始终走在大军最后面,主动担任殿后警戒任务。右军一路退回到曲阜城下,别人都进城了,他又策马返回战场,与齐军英勇奋战。战争结束后,他不愿意夸耀自己的勇敢,而是谦逊地向人解释说:“不是我不愿意进城,而是我的马不听从指挥[2]。”

孔子赞许孟之反“不伐”,既有对他勇敢谦逊品质的褒奖,也有对他无私爱国精神的肯定。

 



[1] 《左传·昭公五年》。

[2] 《左传·哀公十一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