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事件评述》之《季文子三思而后行》(2015年5月6日)
(2015-05-06 10:17:05)
标签:
历史季文子孔子鲁国晋襄公 |
分类: 《论语》事件评述 |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是鲁国季氏第三代宗主,世袭上卿,他先后辅佐鲁国文、宣、成、襄四代君主,从政时间长达五十余年(公元前621—568年)。辅政其间,他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应对大国争霸的危急局面,在施政方面做出必要的调整与改革,实行“初税亩”、“作丘甲”等制度,在较短的时间内使鲁国国力有所增强,有效缓解了国内的种种矛盾,为鲁国发展奠定了基础。
季文子一生克勤克俭,忠于公室,在数十年的为政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处事经验,比如他做事认真细致,善于谋划,思维缜密。有一次他受命出使晋国,行前得知晋襄公病重,他担心路途遥远,信息不畅,如果在途中发生变故什么都来不及准备,于是就让随从按照“遭丧之礼”准备。随从觉得纳闷,此行明明是出使聘问,不是奔丧,为什么要按照“遭丧之礼”准备呢?他说:“凡事提前谋划,以备不虞之需,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许多事情如果我们不早做准备,事到临头就会手忙脚乱。如果我们提前准备了,到时候即使什么都用不上,我们也没有什么损失。”果然,他们到达晋国后,就得到晋襄公去世的消息,他们临行前准备的“遭丧之礼”恰好派上了用场,免去了再次往返的许多麻烦,因此随从对他佩服不已[1]。
季文子身为大国国卿,处事谨慎得体,谋划深远周密,“以德荣为国华[2]”,充分体现了大国风范,因而得到了孔子的赞许,不过孔子认为他“三思而后行”的行事风格有点儿过头了,在生活中如果能够做到“再思而后行”就可以了。其实问题不在于“三思”或“再思”,而在于孔子对季文子的态度。孔子与季文子相去时间并不久远,孔子本人与季氏后人也多有交结,过从甚密,但是孔子在《论语》中论及季文子仅此一条,而且只有冷冰冰的四个字——“再,斯可矣。”对于季文子这样一位在鲁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孔子既没有论及他所参与的无数次重大事件和外交活动,也没有论及他在经济和军事领域里所进行的重要改革,只是不关痛痒地把“三”改为“再”,是孔子没有论及,还是弟子没有记录?总之这件事情不合情理,令人费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