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评传》之大师挚等(附师冕)(2014年9月6日)
(2014-09-06 10:41:44)
标签:
文化历史宫廷乐师乐师鲁国 |
分类: 《论语》人物评传 |
《论语·微子》:“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论语·泰伯》:“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论语·卫灵公》:“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这一组人物是宫廷乐师,从大师到击磬,共八位。
上古时期,中国的宫廷音乐就很发达,商朝末年,商纣无道,宫廷乐师大师、少师等人都跑掉了[1]。周人灭商后,在总结商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时,把商纣“作靡靡之乐”也作为很重要的一条。周朝建立后,为了防止蛮夷邪音和民间淫声扰乱人心,周公亲自“制礼作乐”,拓展了“乐”的功能,把“乐”作为推行礼制,教化民众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在周代官制中,宫廷乐师是“序官”,其职责是“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大师之事也[2]。”
宫廷乐师一般以司职称之,如“大师”、“亚饭”、“击磬”等,所以有时很难确定他们的生活年代。这里的八位乐师,有人说是周平王时人[3],有人说是周厉王时人[4],还有人说是商纣时人[5]。显然,这几种说法都是以宫廷发生重大变故为前提的,否则宫廷乐师不可能集体出走,作鸟兽散。但是这些乐师后来的去向,或入河海,或适诸侯,其中四位去了齐、楚、秦、蔡四国,而这些诸侯国的受封时间在后,因此在时间上说不通。
还有一种说法是鲁哀公时期。鲁国是春秋时期保存周礼最为完备的诸侯国,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周》乐,乐工从《周南》到《大雅》,再到《颂》,一路演奏下来,让他无比陶醉,十分享受,叹为观止。大师挚与孔子是同时代人,孔子曾听他演奏《关雎》,“洋洋乎盈耳”。可见当时鲁国宫廷乐队的阵容是强大的,演奏水平也是一流的。但是到了春秋末年,天下大乱,礼崩乐坏,鲁国“三桓”僭越礼制,八佾舞庭,公室不仅政治地位一落千丈,在经济上也得看人脸色,因此已经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再养这样一个庞大的乐队了,所以鲁哀公只好遣散众人,乐师们或入河海,或适诸侯。孔子为此颇为伤感。
音乐从宫廷贵族垄断到走向民间,重新获得发展的养分与活力,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
附:师冕:鲁国乐师,瞽者,名冕,是深受孔子尊敬的人。薛瑄《读书录》:“观圣人与师言,辞语从容,诚意恳至,真使人感慕于数千载之上。常人见贵人则知敬,见敌者则敬稍衰,于小人则慢之而已。圣人于上下人己之间,皆一诚敬之心。”
参考资料:
一、《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等;
二、《荀子》:《王制》等;
三、《史记》:《殷本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