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评传》之子西(2014年8月30日)
(2014-08-30 16:09:49)
标签:
历史文化子产襄公子驷 |
分类: 《论语》人物评传 |
《论语·宪问》:“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西,生卒年不详,姬姓,驷氏,名夏,字子西,史称公孙夏,春秋时期郑国公室贵族,“七穆”之一,与子产为同宗兄弟,郑简公时期出任听政国卿(中卿),后让位于子产。
郑简公年幼时,子西的父亲子驷(公子騑)为主政国卿。子驷与士人尉止不和,尉止后来勾结郑国的司氏、堵氏、侯氏等氏族发动叛乱,将子驷、子国(子产的父亲)、子耳等执政国卿杀死,史称这一事件为“尉氏、司氏之乱”或“西宫之难”。子西得知子驷被杀的消息后,匆忙赶往西宫,此时尉止等人已挟持郑简公逃往北宫,他“追盗”不成,只好收敛子驷尸骨,返回家中。由于他出门前没有妥善安排好家中事务,致使家中臣妾乘乱逃亡,各种器用也丢失许多。子产闻知发生内乱,出门前先安排好家中事务,“为门者,庀群司,闭府库,慎闭藏,完守备”,大小事务井然有序,各有职守,然后迅速组织兵车十七乘,甲兵一千二百七十五人赶往西宫,收敛子国尸骨,向北宫发动进攻,在国人的帮助下,杀死尉止及其乱党,“盗众尽死”,迅速平息了这场叛乱。
子西与子产年龄和经历应该相当,但是在这场内乱中,两人的表现截然不同,优劣高下立判:子产遇事处变不惊,头脑冷静,谋事周密,行动果敢;子西则思维混乱,轻重不分,行事莽撞,顾此失彼。无怪乎孔子提及他时不屑地说:“彼哉彼哉!”
“尉氏、司氏之乱”后,郑国由子孔当政。子孔欲擅权专政,密谋借楚师清除“七穆”公族势力。鲁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子西联合子展、子产等人率先发难,诛杀子孔。国人使子展主政(上卿),子西听政(中卿),子产为少正(下卿)。
子西的地位虽然比子产高,但是他能力平庸,所以听政期间只能做一些无关大局的事情:鲁襄公十五年(公元前558年),晋悼公去世,子西代表郑国前往吊唁;鲁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他相郑简公赴晋朝聘,“见于尝酎,与执燔焉”;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他又相郑简公赴晋朝聘,子产请他致信晋国执政韩宣子,提出“轻币”请求,得以准许。后来郑简公又提出伐陈的请求,并向韩宣子行稽首礼,韩宣子不解,子西解释道:“以陈国之介恃大国而陵虐于敝邑,寡君是以请罪焉。敢不稽首。”言辞虽然彬彬有礼,但是却缺少说话的底气;鲁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他率军讨伐陈国,与陈国订立盟约而返。孔子后来评述此事时说:“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孔子的意思很明确,贬率军入陈的子西,褒“献捷于晋”的子产,把所有功绩都算到善于言辞的子产头上;鲁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他受郑简公之命,朝聘晋国,他向晋国执事致辞道:“寡君来烦执事,惧不免于戾。使夏(子西谦称)谢不敏。”《左传》“君子曰”称赞他“善事大国”。
子西任听政多年,碌碌无为,无所建树,外不能争诸侯,内不能服公族。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郑国又发生子皙与伯有争权内乱,当时国内政局动荡不安,他自知能力不足,难以驾驭复杂凶险的局面,因此主动让位于子产。史书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子西让位之事,但是从时人裨谌的话里已经体现出来:“善之代不善,天命也,其焉辟子产?举不踰等,则位班也。择善而举,则世隆也。天又除之,夺伯有魄。子西即世,将焉辟之?天祸郑久矣,其必使子产息之,乃犹可以戾。不然,将亡矣[1]。” 裨谌的这番话,其实代表了当时国人的心声。
子西自知不能实现“世隆”,因此主动让贤,从此就没有任何消息了。他真的退出了政坛。
参考资料:
《左传》:襄公十年、襄公十五年、襄公十七年、襄公十九年、襄公二十四年、襄公二十五年、襄公二十六年、襄公二十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