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曲水斋主卞朝宁
曲水斋主卞朝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777
  • 关注人气:6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人物评传》之卫君(卫出公辙)(2014年7月26日)

(2014-07-26 14:32:31)
标签:

文化

历史

卫国

吴国

国君

分类: 《论语》人物评传

 

《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信,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读过《诗经》的人都知道“郑卫之风”,这是春秋时期在郑国和卫国一带比较流行的一种民间音乐,内容大多以男欢女爱为主,曲调或热情奔放,或哀婉忧郁,优美动人,因而被儒家学派斥之为靡靡之音。《吕氏春秋·季夏纪》:“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悦)。”其实音乐是最能体现民族个性的,“郑卫之声”恰恰体现了当地人民热爱生活,自由奔放的个性,但这种个性表现在政治上则演变为“乱国”、“德衰”。所以在春秋末年的政治乱局中,卫国的动乱是最为离谱的。

 

卫出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卫氏,名辙,谥号为出,史称卫出公,春秋末年卫国国君,卫灵公之孙,卫后庄公之子,卫悼公之侄。他曾两度出任国君,又两度被国人驱逐出境(鲁哀公二年立,鲁哀公十五年奔鲁,鲁哀公十八年复入,鲁哀公二十五年奔越),所以谥号为“出”,名至实归。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卫灵公去世,太子蒯聩此时被逐在晋,夫人南子欲立公子郢,公子郢自称“异于他子”,不愿继位,于是改立太子蒯聩之子辙,是为卫出公。

卫出公即位后,首先遇到的挑战是自己的父亲蒯聩与其争夺君位。蒯聩是卫灵公的嫡子,卫灵公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后来他企图刺杀景公夫人南子,阴谋败露后出奔晋国。卫灵公去世后,晋国国卿赵鞅亲自护送他回国与自己的儿子争夺君位,但是追求“自由奔放”的卫国国人强烈反对,派兵阻止他回国,他只好暂居卫邑宿,伺机而动。

卫出公在位期间似乎没有什么作为,早几年卫国与齐国继续维持着同盟关系,参与了齐景公发起的几次伐晋战争。齐景公去世后(鲁哀公五年),卫国就逐渐沦落为一个任人宰割的弱国了。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时年六十三岁,他的弟子子路、子羔等人都在卫国从政。他从楚国返回鲁国,途径卫国,卫出公热情接待,想挽留他在卫国为政,但是孔子年事已高,而且他认为卫出公的父亲蒯聩是名正言顺的卫太子,却淹恤在外不得立,诸侯各国多有非议,而卫出公虽为卫君,“名不正言不顺”,因此他不愿意卷入他们的父子之争,毁掉自己的清誉。所以子路问“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时,他脱口而出:“必也正名乎!”这里的“正名”,既可以理解为“正”蒯聩的太子之名,也可以理解为“正”卫出公的国君之名。次年,孔子便返回鲁国。

这一时期,南方的吴国日益强大,不断北上,与齐国形成了争锋之势,居间的鲁、宋、卫、邾等国只能被动应付,鲁、宋尚可维持颜面,保留一点话语权,而卫、邾则彻底沦为刀俎之上的鱼肉了。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吴王派人来邀请卫国参加会盟,卫出公一时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卫大夫子羽道:“吴地风俗野蛮强悍,君主不要去自取其辱。”大夫子木则说:“吴地风俗野蛮强悍并不可怕,但吴国蛮横霸道足以威胁卫国。大树倒了,谁人不被击中?猛犬疯了,谁人不被噬咬?更何况得罪了吴国这样强大的国家呢?所以君主应该参加会盟,以免以后招致吴国讨伐。”卫出公犹犹豫豫,一拖再拖,直到当年秋天才抵达会盟地点,偷偷摸摸地与鲁、宋两国订立了盟约,却没有与吴国订立盟约。吴国太宰伯嚭大为恼火,命人将卫出公的住地包围起来,打算武力挟持。鲁国与卫国素来交好,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见卫出公遭挟持,参加会盟的鲁大夫子服景伯对子贡(子贡此时也在鲁国从政)说:“诸侯会盟结束后,各国诸侯相互致礼,各自返回,可是吴国不仅不致礼于卫,反而把卫侯的住地包围起来,看来吴国要为难卫侯,你善于言辞,能否找太宰伯嚭去疏通疏通?”子贡带着束锦之类的礼品找到伯嚭,提及卫出公之事,伯嚭说:“寡君原本想与卫国结盟,可是卫侯姗姗来迟,毫无诚意,所以寡君打算把他拘押起来。”子贡说:“卫侯受邀参加会盟,行前必定要与国人商议,国人或同意或反对,大家需要统一意见,所以卫侯来迟是合乎情理的。在卫国国人中,支持与吴国结盟的应该是吴国的朋友,而反对与吴国结盟的则应该是吴国的敌人,现在吴国如果拘押卫侯,这就是打击朋友而帮助敌人,这样对吴国有利吗?而且举行诸侯会盟而又拘押卫侯,这样能取信于诸侯吗?”子贡不愧为孔子的高足,把事情分析得入情入理,头头是道,伯嚭接受了他的意见,立即把卫出公释放了。卫出公遭此羞辱,似乎没有什么触动,他并不以此为耻,奋发有为,回到国内后,还居然学用吴语与人说话。当时中原地区人们把吴语称作“夷言”,是极鄙夷的,所以年纪尚幼的孩童都说:“君主将不免于难,日后必死于蛮夷之邦!被蛮夷拘押,不羞愧,不振作,反效夷言说话,其必不免乎!”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居于宿邑的太子蒯聩与国内的反叛势力勾结,潜回卫都发动政变,卫国国人不愿意出力帮助卫出公抵御乱党,卫出公只好仓皇出奔鲁国。在这场内乱中,卫大夫都作壁上观,只有孔子的两位学生子路和子羔表现神勇,子路与乱党激斗,冠冠冕坠地,他说:“君子死,冠不免。”弯下腰来捡冠,被乱党石乞、孟黡残忍杀害。子羔乘乱逃脱,才幸免于难。孔子听说卫国发生内乱后感伤地说道:“柴(子羔)也其来,由(子路)也死矣。”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前两年孔子自楚过卫时,他还向孔子请教为政之事,虽然态度粗鲁,言语顶撞孔子,但孔子还是授之以心得,不料现在却死于内乱,这对孔子的打击是巨大的。

卫出公被逐后,他的父亲蒯聩即位,是为卫庄公,为了有别于历史上的卫庄公扬,史称卫后庄公。卫后庄公是一个脾气暴躁,喜怒无常的国君,他即位后的第一件事情是实施打击报复,打算尽数驱逐卫出公执政时期的旧臣,这一举动激怒了追求“自由奔放”的国人,险些引发暴乱。他宠信孔悝、浑良夫等人,做了许多荒唐的事情,国人无不切齿痛恨。鲁哀公十七年(478年),卫后庄公因不愿送太子到晋国当人质,得罪了晋卿赵鞅,赵鞅发兵攻打卫国,攻入卫都外郛,追求“自由奔放”的卫人又发动起来,将卫后庄公驱逐,立卫襄公之孙般师为国君。卫后庄公待晋师退去后,又立即返回卫都,把新立的般师赶跑,卫人再次发动起来,把他杀死,重新立般师为国君。可是不到一个月,齐国又发兵讨伐卫国,虏走般师,立公子起为国君。短短的几个月中,卫国政权几易其手,乱象丛生,这与卫国国君的名分不清不无关系,与追求“自由奔放”的卫国国民也不无关系。

鲁哀公十八年(公元前477年),卫人又赶跑了公子起,卫出公返回卫国,复立为君,他在外流亡近四年。卫出公复立后,仍然不思进取,不理朝政,他把被卫后庄公驱逐的亲信石魋、大叔遗等人召回,与他们整日醉生梦死,放浪形骸。为了饮酒方便,他在后宫的园圃筑了一个高台,名曰灵台,时常邀群大夫饮酒作乐。有一次,他召卫大夫褚师比等人到灵台喝酒,褚师比因患脚疾,穿鞋登席,卫出公大发酒疯,认为褚师比对自己不敬,扬言早晚有一天要把他的脚剁掉。在场的诸大夫多方劝解,他仍然怒气难消,最后弄得不欢而散。此前他也因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原因惹恼了许多大夫,这些人对他都心怀怨恨,并逐渐形成一股反叛势力。郑卫之地人们的个性特征是自由奔放的,他们不愿意压抑自己,有情绪就必须宣泄。

鲁哀公二十五年(公元前470年),在褚师比的鼓动下,卫大夫公孙弥牟、公文要以及司寇亥、司徒期等人发起叛乱。卫出公平时待人薄恩寡义,残暴无情,所以许多国人也纷纷加入了反叛行列,他们有兵器的执兵器,没有兵器的拿斧斤,向公宫发起进攻。褚师比等人事前买通了卫出公身边的嬖臣拳弥,拳弥打开宫门,众人一涌而入,卫出公只好再次仓皇出逃,他想逃往晋国,拳弥说:“晋人无信,不可。”他想逃往齐国,拳弥说:“齐、晋匹敌,恐难收留。”他又想逃往鲁国,拳弥又说:“鲁国国力羸弱,难以庇佑。”他建议卫出公逃往靠近越国的城鉏邑,越国强大,中原诸侯不敢冒犯。他让卫出公赶紧离开,他负责断后。待卫出公逃离后,拳弥把宫中珍宝通通用车拉回自己家中,从此便销声匿迹了。

卫出公众叛亲离,再次被国人驱逐,带着少数随从暂居城鉏,但他念念不忘回国复位。有一次,他问随行的大夫子赣道:“我这次还能回国复位吗?”子赣推说不知,但私下里对人说:“在卫国历史上,卫成公曾出奔陈国,随行有卿大夫甯武子、孙庄子等人为他积极斡旋,后得以复国;卫献公曾出奔齐国,国内有卿大夫子鲜、子展等人为他多方奔走,后也得以复国。现在国君出奔城鉏,内无卫献公之亲,外无卫成公之卿,何以复国?《诗》曰:‘无竞惟人,四方其顺。’得人心者,可以为四方之主,何况国家呢?”

鲁哀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69年),鲁国大夫叔孙舒帅师会同越、宋等国军队讨伐卫国,想护送卫出公回国复位。卫大夫文子觉得国不可一日无君,因此打算接纳卫出公,但是国人却坚决反对,他们认为与其有这样昏庸无道的国君,不如无君,大夫懿子也说:“君主刚愎而暴虐,他回国后肯定又要残暴百姓,所以我们不如顺从民意,坚决抵制他回国复位。”于是卫国发兵抵抗诸侯联军,但卫国的军力实在太弱,卫师大败。危急之时,卫大夫文子委派王孙齐为使者,私底下找到越军统帅皋如,向他了解越国伐卫的真实意图,越国到底是想彻底剿灭卫国呢,还是仅仅护送卫君回国复位?皋如答道:“我奉寡君之命,只是护送卫君复国而已,别无他求。”了解到越军的真实意图后,文子召集国人说道:“国君勾结蛮夷之师伐国,目的就是要回国复位。卫国兵力太弱,如果坚持抵抗,必将亡国。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我建议最好答应他们的要求,接纳国君回国复位吧。”但是国人齐声高呼:“坚决不同意!”文子又说:“当时发动叛乱的主要是褚师比和公孙弥牟二人,褚师比已死,现在如果我们将公孙弥牟驱逐出国,也许可以平息国君的怒气,有益于国。”国人又齐声高呼:“坚决不同意!”民众越聚越多,群情激奋,声势浩大,共同宣泄着心中的愤慨。卫出公见国人对他如此仇恨,即便复国就位,恐怕也难以维持,于是打消了回国复位的念头,跑到越国避难去了,最终客死越国。

 

 

参考资料:

一、《左传》:哀公三年、哀公十二年、哀公十五年、哀公十六年、哀公十七年、哀公十八年、哀公二十四年、哀公二十五年、哀公二十六年等;

二、《史记》:《卫康叔世家》、《孔子世家》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