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评传》之孟懿子(2014年1月31日)
(2014-01-31 16:31:54)
标签:
史记·孔子世家评传费邑才上风意思 |
分类: 《论语》人物评传 |
《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和孔子是同时期人,两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很多,但《论语》中只记录了“孟懿子问孝”一事,而且孔子的态度冷冰冰的,只说了“无违”二字,不知何故?后来孔子主动向弟子樊迟提及此事,进一步阐释了“无违”的意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看起来他又很在乎此事。
孔子之所以对孟懿子态度冷淡,是与当时鲁国的政治形势有关的。春秋后期,鲁国“三桓”势力已经取代公室,不仅“八佾舞于庭”(季氏),而且“陪臣执国命”(阳虎),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孔子对此痛心疾首,深恶痛绝。孔子认为要挽颓势于不坠,首要任务是人人做到“克己复礼”,但是作为“三桓”之一的孟懿子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僭越礼制,为所欲为,现在却又来假惺惺地“问孝”,他当然不满意,态度也就自然冷淡、生硬了。
孟懿子(—公元前481年),春秋时期鲁国世袭国卿,“三桓”之一,姬姓,孟氏(亦称孟孙氏、仲孙氏),名何忌,谥号为“懿”,故世称仲孙何忌或孟懿子。其父孟僖子任鲁国司空,曾随鲁侯出访楚国,并参与了鲁国的许多重大活动。其母是鲁国泉丘人,春秋时期“男女之大防”远没有“无后为大”重要,其母因为梦见自己用帷幕围住了孟氏宗庙,这个梦昭示了她将为孟氏传宗接代,于是第二天便与邻家女子相约私奔,找到了正在与邾庄公会盟的孟僖子,并立即嫁给了他。孟僖子此前已娶有遽氏,因无子嗣,便接纳她俩为小妾。她俩相约:“有子,无相弃也。”后来其母生有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似双生),孟懿子为长,南宫敬叔则过继给了邻家女子。
若论政治地位,孟懿子要高于孔子,但孔子世代习礼,他熟知古代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在鲁国受到国人的尊敬。早年孟僖子随鲁君出使楚国,因为不熟悉礼仪,不能很好地辅佐君主,自己深以为责。后来他拜师学礼,刻苦专研,临终前还立下遗嘱,要求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师从孔子学礼,他说:“礼,人之幹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其祖弗夫何,以有宋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餬余口。’其共也如是。臧孙讫(臧文仲)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孔丘乎?我若获没,必属说(南宫敬叔)与何忌(孟懿子)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孟僖子在临终遗言中反复强调了习礼的重要意义,他对孔氏世家也是推崇备至,要求两个儿子一定要师从孔子习礼,但是他没有料到世道变化得太快,传统礼仪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越来越没有实用价值了,因此孟懿子对孔子的那些繁文缛节并不感兴趣,也不像其父孟僖子那样对孔子尊崇有加,所谓“问孝”,估计也是虚情假意,应付差事的。孔子对此当然心知肚明,但亦无可奈何,因此心中难免悻悻。
其实,孔子对孟懿子态度冷淡的真实原因是两人在政治立场上存在分歧,甚至对立。春秋后期,鲁国“三桓”(孟氏、叔孙氏和季氏)攫取了公室的权力,“政在季氏三世矣,鲁君丧政四公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孟懿子是“三桓”中孟氏的代表人物。“三桓”虽然以季氏为首,但孟氏、叔孙氏两族往往遇事联动,遥相呼应,与公室形成对立之势。孔子在政治上则是坚定地站在公室一边的,他反对私家擅权,甚至不惜借助家臣(阳虎)势力来与之抗衡,这就与“三桓”势力形成了冲突。
鲁昭公二十五年,季平子因与鲁国贵族郈昭伯斗鸡而产生矛盾,郈昭伯便挑唆鲁昭公联合反对季氏的力量发兵讨伐季平子,季平子被围困在高台之上,他只得向鲁昭公提出和解,答应自囚于私邑费城,鲁昭公不同意,他又请求以五乘流亡,鲁昭公仍然不同意。当此危急关头,叔孙氏司马鬷戾召集族人征询意见:“凡有季氏与无,于我孰利?”众人都说:“无季氏,是无叔孙氏也。”于是叔孙氏族人在鬷戾的率领下立即发兵救助季氏,从西北隅突破包围,攻入临淄城。与此同时,孟氏族人在孟懿子的率领下也突破包围,攻入城中,与季氏、叔孙氏遥相呼应,最终将郈昭伯擒获,杀于临淄南门之西。“三桓”联手战胜鲁昭公后,鲁昭公被迫流亡到齐国,鲁国军政外交大权完全由季平子掌控。这一年孔子三十五岁,此前他尚未在鲁国任职,但在政治倾向上他肯定是反对“三桓”以下犯上的无道行为的。
鲁定公在位期间,孔子得到了重用,他先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旋即又升任大司寇,在他五十六岁那年(鲁定公十四年),他又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全面主持鲁国朝政。孔子大权在握之后,首先拿“三桓”势力开刀,他对鲁定公说:“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因此建议鲁定公实施“堕三都”,以此来削弱“三桓”的势力。“堕三都”是春秋末期鲁国公室与私家新旧两股势力较量的典型事件,“三都”是指“三桓”各自在都城临淄以外建造的私邑,孟氏是成邑,叔孙氏是郈邑,季氏是费邑,这些城邑的规模都很大,远远超过“百雉”,城里聚集了大量的“隐民”,藏有兵甲,随时可以发动叛乱,所以孔子要求废除“三都”,消除隐患,其实质就是要剥夺“三桓”的经济和军事权力。在“堕三都”过程中,叔孙的郈邑进行得比较顺利,但是在拆除季氏费邑时却遭到属大夫公山不狃等人的抵抗,他们纠结邑人向鲁定公和三子发动攻击,将他们围困在季氏家的武子之台,暴徒几度冲到鲁定公身边,险象环生。后来孔子命令申句须、乐頎组织反击,最终将叛乱镇压下去,费邑才得以拆除。在拆除了郈邑、费邑之后,孔子开始转而对付孟氏的成邑,这是孔子与孟懿子之间的一次面对面的较量。成邑大夫公敛处父对孟懿子说:“如果拆除成邑,齐人自北入侵就少了一道屏障,不利于鲁国。而且成邑是孟氏家族的重要经济来源和军事保障,因此不能让孔子拆除。待会儿孔子带人来后,你就假装什么都不知道,我来与他周旋。”孟懿子心里当然也不愿意拆除成邑,他就佯装不知,鲁定公和孔子带兵围城几个月,无奈城高墙固,久攻不下,最后只好不了了之。孔子的“堕三都”计划受阻于成邑,他在与孟懿子的较量中也未能占得上风,因此心里当然不爽,甚至愤愤!
成邑保存下来后,孟懿子非常重视成邑的繁衍生息,他规定孟氏族内所有人一律不得到成邑圉马,有一次,他儿子孟儒子想要到成邑圉马,遭到了成邑人的抵制,不得入城,只好返回。孟懿子去世后,成邑人自发地到孟氏族庙吊唁,他们袒露胳膊痛哭于道衢,可见孟懿子是深受成邑人爱戴的。
鲁哀公十四年,孟懿子卒;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卒。这两个一生如此接近的人在世时发生了多少事情,但留下的却只有几条零散的史料供后人演义。
参考资料:
一、《左传》昭公七年、昭公十一年、昭公二十五年、昭公二十七年、定公六年、定公七年、定公十二年、哀公十四年;
二、《史记·孔子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