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人物评传》之卞庄子(2014年1月20日)

(2014-01-20 11:09:13)
标签:

参考资料

评传

将士

站在

公冶

分类: 《论语》人物评传

 

《论语·宪问》:“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勇”是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仁”、“知”、“勇”三者依次排开,分别代表了“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重要道德品质。不过在儒家构建的道德体系中,“勇”处于较低层级,是从属于“礼”、“义”、“仁”、“知”等道德规范的,“勇而无礼则乱”(《论语·泰伯》),“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无义为盗”(《论语·阳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由此可见,孔子所认可的“勇”必须是符合“礼”、“义”、“仁”、“知”的“勇”。

在《论语》中孔子以“勇”来评判人物的只有两人:一个是弟子子路。有一次,孔子半真半假地说:“如果我的理想无人响应,我就划着木筏去海上漂流,估计愿意跟随我的只有子路了。”子路听到这话心中窃喜。接着孔子又补充道:“由(子路)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对于“无所取材”的子路之勇是不认可的;另一个是卞庄子。有一次,子路问“成人”(完美的人),孔子懒得说教,就把许多人身上最突出的优点拼凑成一个“成人”,诸如臧武仲的“知”、公綽的“不欲”、冉求的“艺”等,其中就有“卞庄子之勇”。显然,孔子对于卞庄子的“勇”是认可的。

卞庄子,春秋时期鲁国的卞邑(今山东泗水县东五十里)大夫,“庄”是他的谥号。他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勇士,能够徒手暴虎。《荀子·大略篇》说:“齐人欲伐鲁,忌卞庄子,不敢过卞;晋人欲伐卫,畏子路,不敢过蒲。”以其勇力,足以威慑对手不敢过境,这当然是值得称道的。

《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了卞庄子刺虎的故事: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打算凭勇力刺杀,旁边的小童劝阻他说:“您看两只老虎正在共食一牛,一会儿它们肯定会为争夺美食而厮杀起来。两虎相斗,大虎必伤,小虎必死,到那时您再从后面刺杀那只受伤的大虎,就能一举得到刺杀两只老虎的美名。”卞庄子觉得小童言之有理,便站在一旁观察。果然,不一会儿两只老虎相互撕咬搏杀起来,大虎伤,小虎死,卞庄子果断出手,轻而易举地刺杀两只老虎。可见卞庄子之勇并不是莽夫之勇,而是充满智慧的“勇”。

《韩诗外传》中也有关于卞庄子“勇”的故事。卞庄子威猛勇敢是世人皆知的,但是他母亲健在时,他随军出战三次,三次都吃了败仗,他的朋友都指责他贪生怕死,国君对他也是恶言相向,他却无动于衷,面无愧色。他母亲去世了,他服丧三年。三年后鲁国兴兵征伐,他找到率军将领,要求随军出战,他说:“以前我屡战屡北,身蒙羞辱,是因为我必须赡养老母,以尽孝道。现在我母亲已经去世了,我要在战场上证明我是真正的勇士。”到了战场上,他勇猛无敌,只身一人冲入敌阵,杀敌无数,斩获甲首献给统军将领,说:“我以此来抵我第一次战败的羞辱!”接着他又杀入敌阵,再获甲首,献于将军,说:“这是抵我第二次战败的羞辱!”说完他又杀入敌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又斩获甲首而回,他说:“这是抵我第三次战败的羞辱!”鲁军将士无不为他的勇猛而振奋,将军对他说:“你在战场上勇猛杀敌,所向披靡,足以证明你是鲁国第一勇士!所以你不必再这样拼命了。”他说:“我听说壮士死节,不可忍辱偷生,所以我要以战死来洗刷我以前的羞辱,证明我是一个忠诚之士!”说完他又一次冲入敌阵,杀敌七十人而战死。

卞庄子在战场上前后判若两人,是因为“勇”受到了更高的道德范畴节制,他以前不“勇”是要克尽孝道,赡养老母,后来“勇”是要尽忠报国,杀生成仁。这样的“勇”是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的,也是孔子所赞许的。

 

 

参考资料:

一、《荀子·大略篇》;

二、《史记·张仪列传》;

三、《韩诗外传》卷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