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语论二十二(2013年10月7日)
(2013-10-07 15:56:28)
标签:
说什么最高境界标准状态场所文化 |
分类: 日志 |
《论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6·18)
语论:这段文字虽然讨论的是美学问题,表现的则是孔子的“中庸”思想在美学领域里的运用。文中的“质”与“文”是两种审美状态,而“野”与“史”则是两种审美结果。现今解读这段文字,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把每一个字的意思都落到实处,因为无论用于人,抑或用于文,孔子所追求和倡导的都是“文质彬彬”的中庸平和状态,这就是美的标准。
“中庸”思想是孔子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故而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6·28)!用“中庸”的标准来衡量,孔子得出了“郑声淫”的结论(15·11),他认为郑国的音乐浪过头了,与音乐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不相称,因而不美。同样评判一个人,其言行举止必须要与其身份相称,如果他品行恶劣,言行粗鄙,即便他的驾乘雍容华贵,衣着光鲜靓丽,也难以称之为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齐国贵族庆封驾乘了一辆装饰精美的车出使鲁国,鲁国大夫孟孙和叔孙到郊外迎接,孟孙看到庆封驾乘的车后,不禁赞叹道:“庆封的车子真美啊!”叔孙却不以为然地说:“古人说,如果一个人的穿着装扮不得体,与其身份地位不相称,不禁不美,反而为恶。”后来,孟孙叔孙在宴飨庆封时,他在席间表现庸俗不堪,粗鄙无礼,言行举止根本登不了大雅之堂,叔孙忍无可忍,当场引用《诗经·相鼠》的诗句来讥讽他:“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庆封面对讥讽竟然浑然不知,无知至极!此时,他那辆华丽无比的车就成为人们讥笑的话柄了。庆封的车美只是浮华的美,没有内涵,不合礼数,因而让人反觉得为丑。
类似庆封这种以丑为美的恶行现在在我们身边实在是举不胜举。前几天看央视五套转播中网比赛,一个镜头偶尔扫过,VIP包厢内一对年轻男女捧着一大包玉米花之类的膨化食品正在大快朵颐,大雅场所的大雅比赛,竟然有如此恶俗的表现,真让国人颜面尽失!也就在前几天,我在一家高档饭店过道里遇见一位衣着考究得体的男子,他一手夹了一支香烟,一手拿着手机通话,与我相向而过,整个过程居然连一个避让的动作都没有,我虽然错愕不已,他却是浑然不知!
在生活中,美其实很简单,但许多人却不知道如何去认识美,追求美!我还能说什么?